强化以人为本理念 改进高校工会工作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以科技与人才比拼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和作为高级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成果孕育摇篮的高等学校拓展了发展空间,也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工会如何深入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以人为本,更好地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吸引、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提高教职工队伍的素质和实力,使高校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已成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人本原理的形成过程及基本观点
在中外传统管理思想形成、发展的早期,人本主义的火花就开始闪耀。“重人”、“人和”是中国传统管理九大原则中的两项重要内容:“重人”即重人心所背、重人才归离,先秦儒家提倡“行仁德之政”,“使天下之民归心”,“近者悦,远着来”(《论语·尧曰》)。《吕氏春秋·求人》中将“贤人”的作用上升到关系到国家之兴衰和事业之成败,称“得贤人,国无不安;失贤人,国无不危。”人和即人际关系和谐,讲求团结,重视合力。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而言,“和”可生财。故此,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看做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当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发展到20世纪初期时,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首先提出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工资,改善居住条件,在生产中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地位,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随后,人本思想经过“泰罗制”、“霍桑实验”阶段,发展形成“行为科学”,包括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级需求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内的理论体系,把企业职工由仅仅看作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活动的“经济人”,转变为从属于某个集体,有着经济、情感、安全等多方需求的“社会人”;承认企业中存在对工人极具影响力的“非正式组织”,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找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由于社会制度、历史阶段不同,我国古代及国外现代管理科学中的有关人本理论,对我国现代的革命实践、生产建设、组织管理并不完全适用,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已被广泛借鉴、推广。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在长达30多年的革命实践中,我党倡导并实践的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统一战线、人民战争、关系群众生活等,中国革命都是围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建国后,我党充分调动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使饱受战争创伤、衰败不堪的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尽管在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后期,在国内玩政治风云的干扰下,走了一大段弯路,但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培养人、尊重人、关心人等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新为各级部门、组织所接受并实践,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大”更是以“三个代表”为核心,把充分尊重、切实依靠广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人本理念提升到空前的高度。
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人本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四大原理之一,主要观点包括: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概而言之,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目前,中外管理者已将这一原理广泛应用于各项事业的管理中。将这一理念具体运用到高校的工会工作中,就应进一步强化广大教职工是学校主体的意识,只有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科研、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设立工会、职代会等形式,开通多种渠道,使广大教职工及时、有效地参与学校的改革、管理工作;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校的各项改革建设举措中,促使教职工的精神状态更加健康,人性塑造更加完美;培养人才、创新科研、服务社会,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宗旨。
二、新《工会法》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国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的。跨入21世纪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为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变化,于2001年10月修正、颁发的新《工会法》,再次重申:“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代表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的具体工作任务是,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思想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新《工会法》中确定的工会基本职责和具体工作任务,无不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科技与人才竞争日趋加剧的今天,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加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高等学校要在培养大批专业人才的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尤其要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拔尖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学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可见,作为党组织与广大教职工联系纽带和教职工合法权益维护者的高校工会,就必须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责无旁贷起肩负着内涵更为丰富、责任更为重大的使命。
三、新形势下强化高校工会职能的途径
在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的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在履行职能时,要在维护好全体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切实地代表和维护好教职工的具体利益;既要维护教职工的经济利益,也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利益,又要帮助、引导教职工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必须依靠广大教职工,倡导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所以,高校工会必须围绕高校抓学科建设的中心工作,针对不同的教职工群体,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 一线教师:增强引力,提高水平,保驾护航
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无疑是高校的中坚力量,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外名校校长们不约而同的强调指出:一所优秀的大学应该特别重视高水平的教师,并有好的方法和制度;要增加教师队伍的竞争性、流动性,对拔尖人才既要注意到外界吸引,也要重视由内部培养。而经济优势并不完全等于吸引人才的优势。对已具备相当经济优势的广东省而言,目前最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能够促进和激励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
为此,高校工会最重要的是配合高校党政组织,制定并督促落实有效的吸引人才机制。“公私兼顾”、双管齐下:“私”即政策优惠,住房、工资待遇、家属子女安置等,“公”即改善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环境等;前者不可缺少,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对于具有相当知识水准的人才而言,机制比物质更具有激励作用。要本着用好、用活人才,并保证其在使用中不断升值的原则,调整人才的管理政策。以引进人才、骨干教师为重点,及时收集、征求、反馈教师对学校学科建设的意见,推进学科建设;为其学习、科研、交流、深造创造宽松条件,使其提高学术水平;优先推荐学有所长的骨干教师担任领导职务,促其成为学科带头人;营造尊重、倡导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的良好氛围,确保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二) 教辅人员:尊重理解,公平对待,提高素质
直接服务教学的基层教辅人员是教学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不少院校为解决引进人才的家属安置问题,不得不经常预留一些教务行政编制;而将教务行政工作分摊到现有的教务人员身上。以女同志为主的教务人员在空编的情况下,一人多职,终年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尽管他们工作低报酬相对较低,评定职称、晋升职务、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默默无闻,缺乏成就感,但他们仍在承担大部分家务的情况下,勤恳、认真、无怨、踏实地工作,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他们当中不乏拥有学士、硕士学位的知识型人才,不乏具备一定领导经验而因随家属调动转岗的领导型人才,但为了社会的安宁、学校的大局和家庭的稳定而无私地做出奉献和牺牲。为此,高校工会应格外关注这一群体,不仅在物质方面关怀,更需要在精神方面关爱。工会组织应在尽可能地提高其物质待遇、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尊重、发掘其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为其安排发挥专长的工作岗位,认真听取其对教学改革的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师资、教学设施,利用业余时间为其开设各类培训班、知识讲座,鼓励并帮助其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提升并实现其个人价值,推进教务乃至整个科研工作。
(三) 教职工家属:排忧解难,发挥余热,丰富生活
随着我国对内、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广大教师特别是业务水平突出的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合作的机会增多,其家属的工作、学习、生活等问题应得到重视。各级工会组织对到教职工家属应变“年终关怀”为“终年关怀”,经常走访,特事特办,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发挥学校的人力、环境等资源优势,利用各种讲座、校园网络等,进行法律、心理、卫生等宣传、咨询,丰富健身、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既为教职工家属提供服务、帮助,也为传播先进的文化出力、建功。同时,对教职工失业家属、待业子女不仅要送温暖,更要送出路。依托“校园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组建家政服务中心、绿化清洁队等,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健全就业服务网络,及时搜集和提供各种就业信息;跟踪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财会、计算机、外语、家政等技能培训,帮助其实现就业、再就业,促进高校和社会稳定。
总之,高校建设堪称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充分依靠、发挥各方的才智,尊重、维护各方的利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工会要做好上述工作的首要前提,当然还是要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提高工会干部自身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业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同行政等部门积极协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成功,才能使高校成为团结、凝聚的集体,使工会成为温暖的“教职工之家”。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程月华)
(发布时间:2013-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