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工 会 | 教代会 | 女教职委
研究探索
  学习资料
工作交流
首页 > 研究探索 > 工作交流 > 建设和谐大学校园之思考

建设和谐大学校园之思考

(产业集团《家庭医生》党支部潘美贞 胡昌斌 李少斌)

 

总论:和谐校园的内涵

一个和谐的校园,应在以下三方面融洽配合,互为支援:一是和谐教育。大学的教育应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二是和谐的研究环境。大学,是生产文化的地方,是给人类积累、创造新知的基地。大学应该竭力创造条件,引进和培养一流的研究队伍,给予他们良好的研究条件。三是和谐的领导艺术。大学的和谐领导,就是引导学校朝向更强更好的方向前进,引导学校师生共同建设一流的大学。时代要求大学的领导者要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善于进行科学的定位和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善于协调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善于动员和配置各种资源,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分论一: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认为,从教育过程的角度看,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基本矛盾,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手段等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发展需求及发展水平)的不适应。由于这个基本矛盾长期以来未能很好地解决,因而引发了教师教育实效性不高,学生厌学情绪滋长等矛盾的产生。和谐教育紧紧抓住了这个基本矛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即追求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性。和谐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之上能产生“谐振效应”,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自身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要达到上述目标,则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建立师生情谊。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其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先贤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意思即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连带着也喜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师生适当的沟通足以改变教育。本科教育,由于一门课由几位老师分章节讲授,半年之内学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往往只限于课间的12小时。常出现这种情况,课程结束,老师可能连一位学生也没记住,而学生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忘记曾教过自己的老师的名字。这种情况,当不能埋怨师生任一方有刻意疏远对方的倾向,而在于师生间互动渠道太少。教育机构应在促进师生交流方面创造条件,制定奖惩制度,鼓励老师课余与学生交流,如指导学生成立研究小组,教师有课题时吸引学生参与等。交流的方式不应拘泥于面对面的交谈,可以在校园网开设相关话题的BBS论坛,给每位老师建立一个主页,学生有什么问题可直接在上面提出,老师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复等。应将师生间的交流情况列为对教师工作绩效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标准之一。

只有多方面、全方位的沟通,教师才能发现学生身上不易觉察的闪光点,学生也可以了解到老师除了上课以外的另一面。这样的沟通自然、亲切,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友爱、积极向上的学风,从而培养好学、上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是因材施教  让贝多芬去研究化学,让爱因斯坦去当运动员,显然只会让两位天才人物变得平庸、毫无建树。摆脱高考的压力,成功获取大学通知书的学子们其实对大学所设置专业了解甚少,要让还未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选择自己未来的专业,显然不尽合理。不少学生在接触专业课后,因为所学专业自己不感兴趣或者就业前景不佳等因素,根本就无心学习,上课也是无精打采,心里十分失落、不满情绪强烈。如此状态,即便混了张毕业证,真本事又有多少?对国家建设能有多大贡献?因材施教,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才,才能不浪费学子青春,让莘莘学子愉快地学习,减少校园内不安定因素。因材施教的重要举措在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学子了解自己的特长,自己的真实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将专业方向的“选择权”归还学生,并帮助他们树立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信心。可以在学生入校后,加强学校的学科介绍,安排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等进行讲座,介绍各专业方向的研究领域、应用与市场、就业前景等内容,等12年后再确定专业方向。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符合“以人为本”的育人方针,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未来。

三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除努力学习专业主修课程之外,应有机会接触其他学科、专业的知识;学校也应尽力整合校内外资源,提供各种兴趣课程或讲座,供学生修读,以加强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兼顾学识的深度与广度。中山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可为理工医科的学生提供文学课程与讲座,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也可为文科学生提供医学保健知识,指导他们防病健身,或在必要给予他人急救等。

分论二:和谐的研究环境

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知识创新的核心力量。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内地大学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占全国发表总数的3/4以上。“九五”期间,高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5%左右、国家“863”计划项目30%以上。国家重点的科技任务、科研经费和科技创新基地明显向这些高校集结。研究型大学承担了国家越来越多的科研任务,已经成为我国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大学不仅是简单的教育机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领头羊,而且是重要的科研机构,承担了国家一大部分科研任务,是把科研成果转化到社会的转化器,并且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研究型人才。

然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和谐的研究环境,是大学必备的“利器”。要让大学更好地“出产”知识财富,就应在以下几方面构造和谐的研究环镜。

一是加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学术带头人对于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有重要的作用。一个研究群体带头人的学术造诣、远见卓识和高尚品德,对于这个群体研究方向的选择,研究水平的提升,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及保持群体的内部团结和积极进取精神诸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可以向校外甚至国外引进品质高尚、具较高学术地位的杰出学者;亦可在校内培养在本学科领域具有系统、深厚、坚实的理论基础,熟悉和掌握国内外有关本学科前沿发展的情况和动向,有特色突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在该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知名度,具有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并能在学术梯队的建设方面起带头作用的年青学者,选送他们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有著名导师的学科去进修、交流;支持他们参加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活动,使他们扩大视野,跟踪学科的前沿信息,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

二是建立宽松和活跃的学术环境。现在学术虽然自由,但学者面临的各种来自外界的压力依然很多,例如研究基金的申请、职称和待遇的评定等等。许多高校把发表论文,作为对教师的评选的最主要甚至惟一的标准,使教师们承受多出论文,而且是SCI的论文的压力。这对于学术研究,很难说是一种理想的、宽松的环境。学校应更加提倡和鼓励真正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对于确有水平、志存高远的教师,要允许短期内少出,甚至不出论文。有些著名的学者,经常长期甚至七、八年内都没发表文章,却最终做出了惊人的工作。

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是教师潜心研究、在学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优秀学生、培养出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

分论三:和谐的领导艺术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设施,当然一流的领导与管理更是成功的要素。建设一流的大学,显然是大学的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当一所大学没有向一流大学发展的决心与勇气,就根本留不住一流的学者,吸引不了一流的学生,更谈不上和谐校园的建设。大学的和谐领导,就是引导学校朝向更强更好的方向前进,引导学校师生共同建设一流的大学。时代要求大学的领导者要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善于进行科学的定位和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善于协调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善于动员和配置各种资源,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大学和谐的领导,首先是能提供良好的研究和学习环境,刺激学术进步——充实图书及研究、实验设备,鼓励教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出国研究进修,并充分利用校内外优秀实验室,以提升教师学术水准,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其次是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国际学术地位——积极与国际知名大学与学术机构联系、签订交流合约,交换教授、学生,扩大吸收国外优秀学生来校留学,鼓励教授接受邀请出国讲学,或邀请国际杰出学者来校研究或讲学,以充实本校研究内涵,提升研究水准与国际知名度。

总之,大学的行政部门,应围绕如何为教育与科研部门提供最大的帮助,树立服务教师与学生,而非“官本位”地指挥教师与学生的意识。大学的管理,是为更好地服务师生制定公正高效的制度,建设一个充满爱心的校园环境,以招揽最好的学者,培养最优秀的人才。

(发布时间:2013-10-30)

版权所有:中山大学工会  地址: 广州新港西路135号  邮政编码:510275  电话: (020)84111291  传真:(020)8411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