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是“依法治校”的应有之义
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在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章第四十六条中有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直到2008年,在内地高校任教的港澳教师才能申报教师资格。在这之前,有没有人申请过教师资格,在申请过程中他们遇到怎样的困难,恐怕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作为曾经担任过人事秘书的高校教师,我有幸见证了一位香港教师申请教师资格的经历,和他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至今回想起来,都会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2006年3月,一名港籍同胞卓友森从华南理工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转到我校工作,担任旅游管理专业课教师。由于他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证,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在2007年3月,为他向学校递交了教师资格证申报资料。但是,由于他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永久居民,教育部的网上申报系统不能受理,因此他未能顺利通过网络的教师资格证申办手续。而据卓老师向我们反映,他2005年初在华南理工大学办理申办教师资格证的时候,已经遇到同样的问题(教育部的网上申报系统不受理)。而据我们了解,当时在我校其它学院任教的来自港澳地区的20多位教师,也面对同样的问题。考虑到这并非孤立的个案,卓老师于2007年3月28日分别致信国家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和国家人事部、广东省人事厅,反映这一问题,但都没有回复。
2007年6月25日,他又就这一问题致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07年7月10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曾荫权的秘书回信告诉他:特区政府会跟进国内的相关部门,并交代香港工联会关注此事的进展。2007年10月底,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工联会会长郑耀棠先生,为此事致信教育部。11月中旬,教育部师范司刘女士就打电话给卓老师,详细询问了有关情况。但由于这一问题,需要教育部修改教师资格网上申报系统,牵扯面很广,所以该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
2008年2月5日,卓老师专门写信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反映这一问题。2008年2月29日,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的宋波同志就给卓友森老师发来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写道:“卓老师,你好!你给温总理的信我们收到,并就你信中反映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情况向我部师范司有关同志做了了解,他们说已给过你答复,所提问题已不存在了。他们说这个电脑系统软件是香港回归前编制的,2007年后系统已做了升级。希望你所遇到的问题不再发生!”宋波同志还在邮件中告诉卓老师:“如有问题和建议,请与学校有关方面联系,也可直接与我们联系。”
在获悉教育部关于卓老师申报教师资格证问题的回复后,学校人事处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通知卓老师尽快准备有关的申报材料。4月9日,卓老师正式向学校人事处提交了有关材料。最终他得以和在中大工作的30多名港澳老师一起,得到教育部颁发的教师资格证。
如果仅仅把申请教师资格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相信不少人在遭遇到种种困难之后会选择放弃;但是最终选择坚持不懈,并为之付出艰辛努力,这就不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那么简单。事后当我跟卓老师谈起申请教师资格证的这一段曲折的经历时,他认为,在中山大学任教的来自港澳地区的教师若能够顺利办理教师资格证,势必会在全国产生很大的示范效应,推动这一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彻底解决。此举也将促进港澳台同胞的身份认同,增进他们对祖国的归属感。在他身上,我不仅仅看到,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强烈的公民意识,更看到他和他所代表的港澳同胞,矢志参与祖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正因为如此,我对他产生了由衷的钦佩之情。
这件事情距今已经过去3年多了,但是其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一般而言,管理制度总是落后于社会现实的,因为在制订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条件的限制,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来自香港的教师之前无法申请内地高校教师资格的事情就属于这种情况。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现实与法律规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需要通过及时修订有关管理制度来解决矛盾。这一事件后来之所以能够顺利解决,正是得益于及时更新有关管理系统。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与时俱进是依法治校的应有之义,否则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1-2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大学。”在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更是希望:“到2020年能够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在众多国内一流大学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高等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如何克服在改革发展中的观念和体制障碍,探索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推动中国高等学校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依法治校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但在坚持依法治校的过程中,如何作到与时俱进,是摆在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首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决不能采用“守株待兔”的消极办法,因为如果等到问题自己找上门,就说明社会现实与管理制度的矛盾已经发展到无法协调的地步,势必会影响到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稳定。“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际上,对于矛盾和问题的存在群众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坚持群众路线,主动深入高校的广大师生员工中间,了解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为他们工作在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等工作的第一线,在高等学校的发展建设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他们在工作、生活以及其他方面遇到的问题,归结起来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梳理他们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的同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总结和归纳出目前管理制度中不符合广大师生员工的实际和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的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高等学校中广大师生员工在工作和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最大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