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 秦娴)
摘要:和谐社会的构建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一个目标,本文粗浅的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大学教育的绩效,为和谐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校园
古语云:“天时地利人和”,“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千百年来,“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这个东方大国。而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既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又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我党还把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同时构建和谐校园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校园掌舵人带领船员绕过险滩暗礁,走到光明彼岸的“顺水顺风”。因此,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如何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如何为和谐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有待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完善。
1. 和谐校园的内涵
什么是和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我们所接触到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它多样性的存在,而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能达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如果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冲突,达不到平衡,也就无所谓和谐。这也就是说,和谐是把“杂多导致统一”、“不协调导致协调”。和谐既是一种自然美好、均衡协调、积极向上、求新求变的现实氛围,又是一个人人向往追求而又永无止境的理想境界。从审美视角看,和谐是一种平衡的美感;从社会资源看,和谐是一份无形的资产;从创新要素看,和谐是一股力量的源泉。
什么是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和谐校园并非是校园人“你好我好”式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和谐校园的“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和”与“不同”都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学者乐黛云指出:“‘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这种追求新的和谐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
2. 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
2.1 和谐社会需要构建和谐校园
文化繁荣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就应该发展和繁荣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子系统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势在必行。校园文化不仅要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还应大力发挥其高含量的育人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有强烈的上进心,对外界事物有高度的敏感性,有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有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责任心,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各种新型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所以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我们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困难,通过构建和谐校园,培养能够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2.2 构建和谐校园是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始终离不开人和社会这两个因素,高等教育就是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并且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价值就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律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全面育人,和谐发展,使他们不但在物质生产领域是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创造者,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3 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3.1 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学校文化首先应紧紧围绕着人们如何共处、如何实现自我而建立。从根本上说,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一种外部环境,而一个和谐的整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外部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中山大学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中大人都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分子,整体环境的和谐有赖于其中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调查中显示,妨碍教师人生幸福的最大障碍是不良的人际关系,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的恶化都在剥夺教师的幸福感。因此,我们不仅要享受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更要投身到这个环境的建设之中。我以为,在上下级之间,在管理干部与教师之间,在每一个中大人之间,都应该抱有一种与人为善的想法。作为各级领导,要善于体察下情,为广大教师员工排忧解难,而作为广大教师和干部职工本身,对领导们也要有一定的宽容度。
现阶段,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相关工作。一、深入的宣传二次党代会精神。使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统一到立足本职岗位,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奋斗上来。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可以凝聚人心,减少矛盾。二、进一步加大校务公开的力度。尊重广大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和其他民主权利,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建设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大家能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接受或参与学校改革,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逆反心理和矛盾。三、建设团结和谐的各级领导班子。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要加强班子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发挥集体领导的方向性引领性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使班子整体效能最大化。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将为构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3.2 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所谓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其次,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还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教学因素”指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非教学因素”指的是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校园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他并且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学生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变成师生的共同追求,要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学校的制度建设是各学校都在花大力气抓的一项工程,但千万不要走向教条化和形式化的倾向,制度几大本,条款一大堆,却成了管理的“摆设”,如果制度建设偏离了人本思想,偏离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就不会产生“谐振效应”。
3.3 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
学校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各科老师等诸要素共同构成教育主体。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要在办学思想的形成上下功夫,要用自己的实力、活力、魅力去影响干部,影响师生形成共识的价值观、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等。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在教师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完善学校的合作机制,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发展的莘莘学子。
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可以稳定师生人心,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我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通过和谐校园的构建,提高大学教育的绩效,为和谐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小翠.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3).
[2] 胡锦涛.强调扎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 人民日报,2005-2-20
[3] 柴涓.新时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
(发布时间:2013-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