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患需求探讨医患关系
附属口腔医院 方利华
良好的医患关系,可极大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加速疾病治疗的进程,也可使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保持较佳的心理状态,发挥较好的业务、技术水平。这种关系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即医患互尊互敬,互相理解。在我国,医患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医患不融洽的现象发生。那么,如何使医患间关系变得融洽?需要从医患需求进行初步探讨。
一、病人的需求
1.健康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路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又包括保护身体免受危害,即对健康的需求等。一个患有疾病的人,会给社会、家庭带来负担,在自己的精神上背上沉重的包袱,患了病的人对健康的渴求往往是健康人难以体会的。因而,有时他们往往急于求成,依赖于医护人员,希望能在他们的治疗下,尽快恢复健康,这时医护人员应该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态,对他们焦躁、急切的心情给予开导,对他们有时过激的言词给予理解,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如何做到真正的理解呢?那就必须让医护人员了解病人求医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他们的需求。
2.医疗服务高标准的需求
病人求医,往往对医院有四种期望:一是要求医生诊断要准确,能拿出治疗的最佳方案。同时,护土的护理水平高;二是要求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热情、周到;三是少花钱,看好病。
医生的诊治水平、护士的护理水平,在求医者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由于大多数医患关系属于主动——被动型,即医生掌握着主动权,可以告知病人患的是什么病,应作什么检查,该服什么药,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措施等,病人只能遵从,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在心理上对高年资、高职称的医生比较放心,因为他们的心目中,教授或老医生必定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医疗水平。
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好坏,也影响着病员战胜疾病的信心。病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自己尊严与人格,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疾病缠身促使他们就诊,如果遇上服务态度不好的医务人员,更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为恢复健康加重心理障碍。因此,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应当成为评价医院医疗水平的一个指标。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要求将病人看作是生物、心理、精神、社会统一整体的人。这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懂医疗知识,还要了解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同时,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优美语言,行为举止恰到好处,树立良好的医护形象。年轻的医护人员可以凭借自己的热情、优质的服务,获得病人的信任。
少花钱,看好病,这是求医者的普遍心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设备、高新技术越来越多用于临床,给医生的诊断和病人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提高了就医成本,医务人员应该多与病人沟通,帮助病人选择效果好、价格适宜的治疗方法,做到少花钱,看好病。
但是良好医患关系的取得,单凭医护人民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依靠病人、社会的支持、理解。医德水平的提高与周围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社会和病人了解了医务人员的需求,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医护人员,从而互相理解、谅解,产生满意的医患关系。
二、医护人员的需求
1、自身价值的需求
医护人员大都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如果他们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了尊重或取得了病人信任,会促使他们更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医务工作者心目中的自身价值,常具有双重效益,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工作环境的需求
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医院的接诊设施、病人的就医秩序等。在优雅、稳定的环境里工作,能使医护人员产生安全、愉快的心理状态。病人的尊重与信赖,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加增强责任心。但有的病人为满足自己的私欲缠住医生不放,不满足则谩骂或大打出手,给医护工作者制造了“不安全” 气氛。同时,个别的人,不遵守医院规则,也严重影响了医患间的关系,比如许多病人排队等叫号,个别人随意插队,引起其他病人的反感和产生不良的情绪。优良的工作环境,不仅要靠医务人员的努力,更多的是依靠社会、病人共同努力维持。
3.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医务人员作为社会的人,对生存和生活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如果一个医务工作者整天为自己身边不合理现象所困扰,他们的这些焦虑、不满情绪势必会或多或少带到工作中,有时甚至将一些怨气发泄到病人身上。再有,医务劳动脑体兼并,还有教学、科研等任务,压力很大,社会和病人如果能了解并理解他们,或许能补偿一些他们由于付出与获得间较大差距而存在的不良情绪。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患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理解,要求医患间做到互尊、互敬、互谅。如果医务人员都能做到尊重病人人格,关心、同情、爱护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治疗环境;如果病人能够尊重医务人员的工作,尊重他对自己施行的各种医疗措施,配合他们进行各种检查、治疗,主动提供患病有关的情况与资料等,改以往传统的主动—被动型医患关系模式为共同参与型,那么,定会换来双方都满意的医患关系。
(发布时间:2013-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