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中国知识女性成才的空间和选择
附属一院黄埔院区 杨琛 曹旭
内容提要:在科学技术解放劳动力、互联网缩短工作时空的今天,知识女性有更广的成才空间和更多的成才选择。女性和男性之间不应该追求极端的平等,因为女性在自然属性上就和男性有区别。我国当代知识女性应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独特的魅力和风采,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作用,争取事业和家庭的双赢。
关键词:当代 知识女性 成才空间 成才选择
在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社会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女性从“三寸金莲足不出户”、“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束缚中,从“相夫教子”、“母凭子贵”、“妻以夫荣”依附男权的弱势地位,上升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巾帼不让须眉”的强势地位。但是,当代中国知识女性的成才常常被塑造成了“杜拉拉”式的成功职业女性。然而,职场是否是当代中国知识女性成才的唯一空间和唯一选择呢?目前中国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的家庭、社会分工模式在沉寂了半个世纪之后的21世纪出现明显回潮。这又是否值得推崇呢?本文通过对一些知识女性的访谈调查和文献检索,试论当代中国知识女性成才的空间和选择。希望中国的知识女性有更多的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和选择。
一、 中国知识女性的成长历程
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受“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的制约,封建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受教育的程度很低,女性主要依附于男权社会过着从属的生活。随着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及五四运动的爆发,妇女解放的呼声日渐高涨,女子教育发展很快,并争取到了男女同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1]。教育是让女性素质得到提高和女性群体得到发展的最根本途径。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的社会地位确实是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逐步上升的。“五四”以后, 妇女解放的重心开始放在对妇女生活问题实实在在的改造上, 女子经济独立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开始得到更广泛的认知[2]。西式的女子教育培养了女子的职业能力,使得女子可以从事法官、文员、医师、律师、教授等多种职业[3]。近代以来, 知识女性的成长都围绕着有关“男女平等”、“女权主义”、“职业、家庭双重压力”等问题展开。新中国建立后提倡妇女走出家门,政治上做到了男女平等,但并没有从角色要求上发生变化。从当时中国家庭的观念和表现看,知识女性地位还是偏低。这表现在男女在外面一样从事工作,而家务基本还是由知识女性“承包”,知识女性家务负担超过男性是多数中国家庭的基本生活图景[4]。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女性的教育水平和职业空间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我国知识女性的才能在工作事业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展现,大批杰出的女性人才脱颖而出,中国女性的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但是,近代新思想的冲击并未真正弱化中国儒家性别文化规定的关于男女性别角色定位的传统意义。处于过渡时代的社会心理, 处处表现出新旧杂糅的矛盾特征: 女子教育在被提倡的同时, 又在无形中被压制; 职业女性“被恭维和被赞扬”的同时, 却又“被轻视和被排挤” [5]。女性施展才能的空间似乎被限制了。这种社会矛盾心理进而影响到女知识分子的婚姻选择—— “女性独身主义”,这也是当代所谓“剩女”者众的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一种影响就是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职场知识女性越来越多地面临裁员、下岗的威胁压力时,产生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许多知识女性选择回家“相夫教子”,做全职太太,从而成为“专职家庭知识女性”这一非主流女性群体。
面对目前我国知识女性在新时期面临的种种新的困境和思潮,我们值得探索知识女性成才的空间和引导更优的选择,而不是单纯讨论“男权”或“女权”,“事业”或“家庭”等方面的孰对孰错,孰好孰坏。
二、 “男权与女权”和“事业与家庭”
在人类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了男女的社会分工。对于这种分工的缘由,有两种理论对此作了解释:一是“力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男性的力量大,爆发力强,所以早期社会的男性就从事诸如猎取大动物、屠宰、开垦土地、投掷武器等工作;女性则在从事纺纱、织布、做罐子、编篮子等工作外,最重要的是照料幼儿与家务劳动。二是“育儿适应性”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早期社会女性的工作之所以与生育等家庭活动有关,是因为那些工作必须与带孩子的工作相适应。因为母亲对孩子的哺乳期平均达两年之久,如果女性从事离家很远且时间很长的工作,带孩子出门就有潜在的危险;而且带孩子兼做其他工作,这种工作必须是允许被打断的工作等等。由此可见,由于体质差异与女性的生育导致了最初的社会分工;但这种分工是带有某种动物本能的天然倾向,不是社会意志强加的,这种早期分工并不影响女性在公共事务中的决策和主导作用的发挥[6]。
此外,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著作《周易》中对家庭模式也有论述。《彖》传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7]《周易》的婚姻家庭观整体是以男女两情相悦结合为夫妻,生儿育女,共同支撑一个大家庭为基调的;夫妻一体,只有主、从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两个分别的个体。所以无所谓平等不平等,只是各有各的分工,如同《礼记·礼运》中所描绘的“男有分,女有归” [8]。虽然,《周易》中不乏“天为尊”、“地为卑”的论说,但皆盛赞“地道能容,为万物之载体”,并没有歧视“地”的意思。移作人事,亦不见得歧视女性,只在说明男女有别而已。这也说明两性在古代家庭中地位只有主、从的分别而没有不平等的意味。而今日争取的所谓极端“平等”,实质上是要求绝对相同的工作内容,同时又抛开男女有别的实际情况,反而“不平等”了[9]。
三、知识女性的平等,在于尊重其选择
在21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人类工作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重体力劳动已逐渐被机器所替代。同时,互联网也为女性成才铺就了一个可以与男性平等竞争的舞台,女性特有的一些性别优势正日益凸显,这给女性成才带来了新的机遇[10],同时也给知识女性如何贡献社会和施展才能提供了更多的展现自我的空间和选择。在很多情况下,现在的知识女性对自己的选择是负责、理性的。因为当她们需要选择的时候,她们会去调查社会、了解男性、分析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及评估风险和利弊——这些其实一直是在高校学习养成的一种科学的方法。然后她们更愿意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追求去适应现有的环境,从而避开激烈的变革或让人压抑的竞争,让自己更舒服、更坦然,让周围的人和环境更安定、更和谐。或许,这更贴近女性主义而不是女权主义。
新近一项调查表明, 敢于参加社会竞争、大胆追求事业成功的女大学生在整个女生群体中只占极少数,大多数女生对事业的理解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对家庭幸福却报以极大的期望,很多女大学生希望能作个贤妻良母[11]。对于这种现象中占少数的“追求事业成功”的女生,我们是推崇的;但对于占大多数的想找份好工作、以家庭为重心的“贤妻良母”型的女生,我们不应该单纯地评判对或错。因为这是女大学生对事业或家庭的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是否是一种优选,关键在于之后对幸福生活的驾驭和为之争取而付出的努力以及最后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是否有正面的作用。
如果女大学生因为贪图安逸而害怕吃苦,不愿奋斗,只想坐享其成,依附男性而得到锦衣玉食,那么其所得的一份好工作是否能长久保有,是否会面临裁员或下岗;为其提供的锦衣玉食的男性是否会一如既往地慷慨等等都是个未知数。这样的女性失去了独立的人格甚至是自尊,人生的路很难走远、走宽。对社会而言,这种类似寄生的生活是没有什么社会贡献的。对这一类女大学生我们需要正确引导。
如果女大学生找到工作后,中规中矩,敬岗爱业,熟悉业务,认真做好老板或领导交给的任务;同时,在家切则实担负起家庭港湾守护者、和谐氛围营造者的角色,那么她们的选择还是值得肯定的。作为女儿和媳妇,孝敬老人、尊老爱老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作为母亲,她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担负者, 培养富于时代气息的、符合未来发展的高素质的下一代的重任;作为妻子,和丈夫一起分担和分享家庭生活的忧和喜,她们用智慧和双手建立起一个健康向上的现代家庭。这样的女性,谁又能否认她们“贤妻良母”的实际行动对家庭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的重要贡献?谁又能否认她们一直默默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许多实用知识和技能,从而在不同的舞台展示自己才能的事实?做好工作需要熟悉业务,更需要包括效率和人际等因素在内的职业能力的继续培训,这是知识女性自我素质提高的一方面;家庭关系的调和,家务劳动的操作,子女的养育和教育等等家庭工作同样需要继续学习,这些都是一种在学校教育后的再学习。然而许多时候很多人却轻视和否认了家庭生活技能的学习,没有认识到家庭也是女性成才的另一种舞台以及一个美满的家庭对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性。“工作”和“家庭”其实并不矛盾,只要通过自身素质和工作效能的提高,在现代家庭家务劳动智能化、就餐选择多样化、家庭保姆雇佣市场规范化的基础上,“要工作也要家庭”的理想不会很难实现。
很多时候,社会意志喜欢将“职业妇女的职业高原期” 、“女性独身”等现象面谱化。其实,据我们对本单位在岗的20名女性医生及对广州、上海20名年龄25岁至50岁的职业知识女性的深入访谈调查及相关文献检索显示,知识女性在解决自己和家庭的生存问题之后,更希望自己的才能能在职场以外的家庭、社区、网络及文化等领域展示。同时她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渴望自己能取得事业和家庭的双丰收,或者至少能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当代中国知识女性对事业和婚姻的认知是立足于其求真务实的态度上的。
许多知识女性对工作和事业的确有区分对待。她们认为工作是女性独立自强的根本,因此无论丈夫是年薪百万的总经理还是事业成功的外科医生、律师……她们的另一半都很难劝说她们辞职回家照顾家庭,只有当自己在职场被裁员或下岗的时候才会选择成为“专职家庭知识女性”。另外,她们认为事业是阶段性的,事业的黄金期关键在于入职后到所谓的“职业高原期”这一阶段,高校毕业时取得的学历——决定了求职的难易及入职后工作的起点;而“职业高原期”往往代表了事业的黄金期的结束。面临“职业高原期”时,其选择是要根据许多方面的评估来做决定的。例如,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同一单位的竞争对手的实力;根据家庭需要照顾的情况和丈夫的工作是否比自己更好,更有事业攀登的可能等等综合情况来决定是否再加把劲,努力突破自己的“职业高原期”或安于现状,享受“职业高原期”带来的稳定或驾轻就熟的工作感觉。她们希望安稳的“职业高原期”让自己有空闲多参加社区的活动,女医生们常自己身体力行带头参加为社区义诊服务;女教师们则在网上开坛讲课。知识女性很愿意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回报社会,同时开阔自己的视野。
而因为事业的奋斗而错过了婚恋的知识女性,她们会坚持在社会中谋求自身独立发展,摆脱传统婚恋观念的束缚,选择“独身”,但也不意味着她们会抗拒婚姻。只不过她们大多都珍惜婚姻自主权利,不能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同时她们也不会因为婚姻而放弃其追求的事业。所以她们情愿“剩着”也不愿“凑合”。她们希望给自己的是更多的可能和更广的空间,而不是单纯为了“女性独立”或“平等”等女权主义思想而选择“独身”。
四、 结语
当代中国知识女性因其广博的科学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道德素养、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教育传播作用而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12]。在中国目前的社会里,知识女性是属于社会的精英群体和优质劳动力资源,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和地位,知识女性的选择和思潮常常是社会的其他女性的标杆。因此我国知识女性的自我发展空间和选择都值得大家关注,而对待一些新出现的思潮和价值观则应尽量宽容。就像马克思1842年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所说的那样:“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思想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精神的实质就是真理本身[13]。”
随着社会观念的变革和更新,知识女性是否能与时俱进,永远保持自己的优势,让自己的才能有更多的展示空间和选择,这最终取决于女性主体自身素质是否提高和是否有审时度势的准确判断。同时,要鼓励我国知识女性乘着改革开放30年的春风,继承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融合现代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精髓,既展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职业女性独立干练的西式风采,又保持东方女性的“勤劳、勇敢、温柔、善良”的传统美德。
在科学技术解放劳动力、互联网缩短工作时空的今天,我们应该鼓励我国知识女性争取事业和家庭的双赢,从而在我国的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3] 张磊.中国近代知识女性的教育观[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3):48-49;
[2] 马方方.传统与现代之间:近代知识女性独身原因的再探讨[J].长白学刊,2008(3):132;
[4]李淑贞.试论当代中国知识女性的事业与爱情[C].第六届两岸伦理学讨论会-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2008:452;
[5] 陆晶清.从谋事说到做事——给职业妇女[J].妇女月刊,1941(2):26-28;
[6] 吴莹.导致当代知识女性价值观念复归的社会学因素分析[J].消费导刊,2010(5):246;
[7] 唐明邦.周易评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97;
[8] 李学颖.礼运.人生的法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
[9] 卓汴丽.浅析中国家庭知识女性单一角色的定位及价值[J].理论界,2009(10):181;
[10] 郑逸芳.试论新时期女性成才的机遇与挑战[J].闽江学院学报,2004(3):22;
[11] 家庭与社会.女性角色定位[J].湖南人文科学学院报,2006(4):76-78;
[12] 金乐.充分发挥知识女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3):20;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7。
(注:本文在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百年•知识女性与社会发展”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发布时间:2013-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