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中山眼科中心
五十一年来,中山眼科中心始终攻坚克难,笃行不倦。首家三甲眼科医院、首个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国际眼科会议、首批眼科国家重点学科、首位眼科院士、首个眼科国家973计划、首篇眼科Nature论文、亚太眼科学会(APAO)永久总部所在地……多项眼科“第一”,连续六年位于国内眼科声誉排行榜首位,中山眼科中心已经成为我国眼科第一方阵的排头兵!
传承学术精神,建设研究型医院
中山眼科中心是带着学术研究精神的基因诞生的:中心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835年由美国传教士医师伯驾(Peter Parker)创办的眼科医局——中国最早的西医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两个医学院的眼科合并为华南医学院眼科教研组。在此基础上,1965年,陈耀真教授、毛文书教授等创办成立了第一所中国高等院校附属眼科医院——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1983年6月,中山医学院中山眼科中心成立,下设眼科医院、眼科研究所、防盲治盲办公室,我国第一间集医疗、教学、科研、防盲治盲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眼科中心在岭南大地落地生根。
从医学院的教研组一步步发展成为国内外首屈一指、享有盛誉的专科医院,也是一代代中山眼科人传承学术精神的历程。世界最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Wilmer眼科研究所的第一位华人研究人员——中国现代眼科学奠基人之一陈耀真,怀着祖国也应该有像Wilmer那样集医疗、科研、教学等于一体的眼科医院的梦想回到国内,来到中山医,带领老一辈眼科教职员工励精图治。从1965年建院起,陈耀真教授和毛文书教授夫妇,以及之后的杜念祖、周文炳、李绍珍等眼科名家大师为发展眼科事业呕心沥血,不仅为眼科中心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力量,也留下了修业济群、笃行不倦、重视科研创新的为学精神传统。
纵观国内外学科发展历史,不重视学科建设的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会逐渐下降。中心主任、院长刘奕志教授介绍,中山眼科中心之所以能连续多年引领国内眼科方阵,主要是注重弘扬学术研究的传统,立足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学术型人才,并不断把临床实践中发现的现象和问题,凝练为关键科学问题,联合基础研究去探寻机理,也通过临床研究创立新的诊疗方法和技术。目前,中山眼科中心以“学科建设”为主线,通过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的多层次、立体化科研体系,进一步提高了中心的学科建设水平,着力打造“研究型”医院。
凝聚人才队伍,推进协同创新发展
人才的核心作用不言而喻,近年来中山眼科中心坚持“人才团队”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在全球范围内延揽国际顶尖人才,另一方面呕心沥血培养优秀年轻人才,鼓励年轻眼科研究人员关注科学前沿,激发冲击科学高峰的勇气和潜能。该中心现有200多名专业眼科医生,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50多人。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二级教授5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人才4名,“青年千人计划”引进人才5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名,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目前,中山眼科中心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国际化领军人才编队,并不断向全国各地输送优秀的眼科人才。
在拥有国际化领军人才编队的优势基础上,中山眼科中心坚持“协同创新”发展战略。中心主任、院长刘奕志教授介绍,当今是学科交叉的时代,协同创新是必然的。眼科协同创新包括眼科基础与临床协同、其他学科与眼科协同、跨单位协同等形式。目前,精准医疗是世界医学的发展方向和潮流,目的是用科技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其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前沿基础与临床协同。眼科中心拥有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眼科医院,在中心自身内部就具备实现协同创新的天然优势,已经在医院的临床研究中心建立起样本采集、信息储存平台,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基因组测序和大数据分析,再回到医院进行病患治疗。同时,医院也加强国际协同创新,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合作共建转化医学平台,解决了角膜缘干细胞衰竭等临床难题。
立足全球视野,建设世界一流眼科
“小眼睛有大世界,要打开眼界办眼科。我们的竞争和视野不只在全国,是在全世界和全人类。”刘奕志教授认为,世界一流的学科,都需要有国际化的团队,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按照国际标准规则进行管理运作。通过国际顶尖人才的引进,中山眼科中心组建了国际化的研究团队,并获得了“千人计划”、广东省领军人才计划、国自然重点和多个国自然面上等项目的资助,并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目前,我国第一个外籍全职“千人”和第一个外籍“青千”都在眼科中心,中山眼科中心的外籍教授占全院正高职称人员的14%。
国际化需要有高层次的学术平台。2013年,在印度亚太眼科年会上,成功竞聘赢得亚太眼科学会(APAO)总部永久落户中山眼科中心,推动了我国眼科的国际化进程,奠定了中山眼科中心的国际地位。此后,中山眼科中心与英国Moor fields眼科医院等深入开展了科研和教学培训等全方位、长期、实质性的合作。
国际化需要持续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1982年,奥比斯眼科飞机医院首航广州,被认为是我国医学改革开放的标志。从那时起,中山眼科中心主办或承办了我国首次国际眼科会议(1985年)、第12届亚非眼科大会(2000年)、《Nature》杂志中国大陆首次学术论坛(2014年),第30届亚太眼科学会(APAO)年会(2015年)等世界瞩目的国际会议,中山眼科中心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身负家国情怀,栉风沐雨博济众生
五十一年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不仅在眼科专科领域成绩斐然,连续六年蝉联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眼科第一,并始终秉承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及“博爱”之主张,弘扬 “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之传统中山医精神,肩负起人类对光明期待的责任。
1956年眼科教研组派出第一支医疗队下乡,六十年来,眼科人每年都坚持医疗队下乡、下厂、下街道、到基层单位,到偏远山区,为工人、农民、渔民等进行医疗服务,足迹遍及广东省各乡镇,诊病人数逾百万人次。特别是1983年防盲治盲办公室成立后,医疗队从最初的2~3人发展到今天30~40人的强大团队,从当年靠自行车、牛车驮着简易的医疗器械下乡到今天拥有先进的设备下乡。同时,防盲办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海伦•凯勒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合作,积极进行医疗扶贫模式的创新,深入到广东各县市、乡镇农村,开展查盲治盲、眼病流行病学调查、培训基层眼科医生等工作,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2010年以来,中山眼科中心开展的“光明行义诊活动”,走进了广州市各大公园,各级学校,各个社区,惠及了成千上万的家庭。
此外,作为国内顶尖专科医院,中山眼科中心也积极承担了许多的援外医疗任务。2015年,眼科中心就先后派出3支援外医疗队前往斐济、加纳等地进行医疗援助。中山眼科中心党委书记夏丹表示,中心在完成繁重的医教研防任务的同时,将持续深入地支援基层医院建设、开展医疗扶贫和志愿服务农村群众,以及国际医疗援助等工作,并致力探索从“救济式医疗扶贫”到“发展式医疗扶贫”的模式,传承好中山眼科中心“为民解忧,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优良精神传统。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中山眼科中心一直致力于让更多的人看到光明,享受更高质量的生命状态。除了在医疗技术和服务上不懈追求,眼科医院还不断创新医疗模式,在国内率先全面推行眼科日间手术,在一天内完成患者手术,患者不用在医院过夜,为患者省时省力省费用,同时医疗服务的手术量翻番,还解决了床位紧住院难的问题。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惠及民生,还对我国医改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荣誉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是我国首家眼科三级甲等医院,1995年广东省文明单位;1998年广东省百家文明医院;1999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集体;2002年广东省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先进集体;2003年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窗口单位;2007年广东省志愿服务金奖;2009年广东省“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先进党支部;2011年广东省工人先锋号、广东省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2012年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2013年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2015年全国模范职工之家;201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
声音
“医院不能只是看看病,医生也不能只是懂点基础和技术,要不断地把临床工作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探寻机理创新方法,学科建设和医疗服务才能有长远发展。固本培元、行稳致远,快速突破、健康发展,建设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眼科中心的‘眼科梦’,我们在努力!”
—— 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刘奕志
(发布时间:2016-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