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改革 勇于创新
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系的前身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2000年更名为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系,2002年与原中山医科大学社科部合并组成新的社会科学教育系。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社科系已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一门国家精品课程、一门省级精品课程、两门省级优质课程、一门校级精品课程,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数据库”;使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单纯的公共课教学发展为与专业建设并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学科体系。目前社科系已成为广东省和华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培训基地。
近5年来,社科系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教育部社科项目12项,教育部985重点建设项目3项,省市级社科基金项目24项,其他项目8项;出版著作6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69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
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社科系教师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创新的理念去探索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力求体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理性思辨与感性体悟相结合、个人学习与人际交流相结合的特点。他们运用“课堂讨论教育法”、“音乐情境教育法”、“案例教学教育法”、“情感激励教育法”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利用电子课件、网络资料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加强课外阅读的环节、进行个别辅导等多种教育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社科系还率先建立了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全国率先创办了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全体教师都参与辅导工作。通过心理咨询、电话热线、社团活动、办报刊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沟通,对普通大学生群体进行健康人格的心理辅导,做到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多年来,社科系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任务。5年来,受中宣部、教育部、广东省委、广东省教育厅委托,社科系主持了《宗教对大学生影响与对策研究》等调研项目。2004年,有两位教授参与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起草工作,参与了由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联合组织的全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调研工作。使学科建设成果直接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同时,社科系发挥在广东省和华南地区的学术优势,培养了“两课”教师专业硕士400多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千人次,为广东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凝聚人心 共建和谐
社科系注重为青年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在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时,坚持实行传、帮、带的原则,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合理组织学术梯队进行申报。注重发挥教研室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如每学期初的集体备课会、学期末的教学总结会等。
在工作中,系领导班子根据教学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认真听取老师的意见,围绕教师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在重点学科建设中为全体老师建立了工作室,每位教授都拥有独立的工作间,为全体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从而也为师德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展有益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
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社科系教学科研硕果累累。1997年有1人荣获全国首届“两课”百名优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1997年、2001年分别荣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荣获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思想道德修养》一书2001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两课”优秀教材。有1人入选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省级人才培养对象,3人入选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对象,4人入选广东省委宣传部“十百千”工程人才培养对象,1人入选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1人入选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
目前,我校社科系的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在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学科建设的强有力支撑保证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教学水平,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也感受到思想的魅力和理论的价值,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由社科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