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工 会 | 教代会 | 女教职委
会员风采
劳动模范
  星光熠熠
  先进集体
首页 > 会员风采 > 劳动模范 > 2008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9年“广东省劳动模范”——化学院陈小明

2008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9年“广东省劳动模范”——化学院陈小明

       陈小明, 男,汉族,1961年10月生于广东揭阳,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山大学工作,1993年12月晋升副教授,1994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7月被遴选为无机化学的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得“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化学会理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二十年如一日奋力拼搏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脑海里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每天都是工作日,经常与同事、学生一起在实验室工作至深夜。他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青年教师中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陈小明教授长期开展以配位聚合物晶体工程为主要方向的研究,较早开展配位聚合物组装规律的影响和构效关系研究,在具有笼状分子筛结构的新型金属—有机分子筛和“智能”微孔材料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对配位聚合物组装理论和功能化研究起了推动作用;他是国际上溶剂热原位金属/有机配体反应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发现了多种用传统方法难以、甚至无法进行的反应,开拓性地进行了相关反应机理研究,提出“溶剂热原位金属/配体反应是配位化学与有机合成化学间的新桥梁”的新观点。
       1993年以来,他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创新群体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20余项科学基金课题。作为通讯作者发表200多篇论文,其中影响因子3-17的论文120篇,被他引超过100次的论文20篇,单篇最高他引为240多次。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近期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1998至2007年以我国机构为第一署名机构发表的论文,累计被引用次数超过200次的“国际高影响论文”共计62篇,其中化学学科论文27篇,以陈小明作为通讯作者的5篇论文入选。此外,还发表了2篇Wiley国际专著章节和1篇由徐如人先生主编的中文专著章节。这些作为通讯作者论文和专著被同行公开发表SCI论文和国际专著引用7123次(严格扣除全部作者的自我引用;截至2009年3月6日)。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同行遍布40多个国家,包括美、英、日、德、法、印、意、西班牙、澳大利亚、俄罗斯、新加坡等的著名大学、研究院所,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美国国家研究中心、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剑桥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中心等。据不完全统计,除了十几位中科院院士及大批著名国内学者引用和评价之外,还包括如诺贝尔奖获得者Lehn,配位聚合物研究先驱Robson和国际最高化学杂志《美国化学会志》主编Stang等法、美、澳16名国外院士和一批国际知名学者的引用和评价。
       陈小明教授善于团结同事,以国际前沿领域为研究方向,在中山大学组织研究团队,并逐步形成特色和优势,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近几年有3名骨干成员获得国家杰青基金资助。陈小明教授课题组有一篇论文入选“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07年度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是从2007年SCI收录的9.48万篇我国内地第一作者论文中选取出来的。在2008年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立项金额为500万元。
       近年来,陈小明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两项(第一和第三完成人);他个人荣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广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家奖”等奖励,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被聘为国际著名杂志英国《化学通讯》(影响因子4.5)国际顾委、美国《晶体生长与设计》(影响因子4.3)杂志专题编辑等。
       陈小明教授热爱教育事业,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教学名师,2007年获广东省师德标兵光荣称号,2008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他长期以来坚持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先后讲授了《结构化学》、《现代无机化学》、《配位化学》等本科生课程,以及《波谱化学》和《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等研究生课程,并指导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国内访问学者的科研工作。他不仅在教风上发挥表率作用,而且在教学上不断改革创新,成效显著,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肯定。他在课堂教学与指导研究中“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和实践”的研究项目,曾获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指导本科学生参加“开放式、研究性”的实验项目,积极运用启发式和研究性教学方法,将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起来。他注重把新的研究成果渗透在教学内容中,2003年出版《单晶结构分析的原理与实践》(科学出版社)等高水平教材,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受到国内同行广泛采用和好评,2007年出版了第二版。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扎实的科研能力,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始终把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贯穿于培养研究生的全过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这些高层次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1992年以来,他指导了6名博士后,已毕业的25名博士生中,有10位博士毕业生受聘于国内厦门大学、中大等知名高校,已先后破格晋升为教授,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产生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和较强的辐射效应。更加突出的是,在他指导的博士生中,已经有两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一国内公认的青年学者奖励科研基金,两人分别获2001和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另有3名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其中200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童明良,1999年留校任教,200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导,2004年入选教育部优秀新世纪人才,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

(发布时间:2013-10-12)

版权所有:中山大学工会  地址: 广州新港西路135号  邮政编码:510275  电话: (020)84111291  传真:(020)8411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