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

刘奕志,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白内障专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亚太眼科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白内障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局及广东省和广州市保健局专家组成员。
刘奕志教授曾参加了卫生部“七五”、“十一五”攻关项目,目前主持着10多项国家、省、部委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3个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和5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为白内障防治提供了新思维,为我国的眼科防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仅仅对病人微笑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让病人微笑的技术”
刘奕志教授深知作为一名医生,对技术要精益求精,要在临床及科学研究的领域里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探索。他常说:“作为医生,仅仅对病人微笑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让病人微笑的技术。”为了弄清手术源性角膜散光这一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原因,他进行了一系列深入并且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在详尽观察了手术源性散光的自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针对散光产生和变化的不同环节,提出了综合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是近年来眼科手术的重要进展之一,九十年代引进国内,但由于国人眼球结构和白内障的特殊性,手术难度大,早期在国内尚未能很好的推广,手术总量和复明效果仍不尽人意。刘奕志教授针对我国白内障患者的特殊性,创新性改良了超声乳化及其相关技术,拓宽了手术适应症,使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准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极大地完善了超声乳化手术技术,明显提高了常规和疑难白内障的手术疗效。此外,刘奕志教授在全球率先开展了新型超声乳化模式的手术治疗和创新,研究结果成为全球开展扭动模式的标志性首篇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奠定了他在白内障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医学的乐趣就在于它的挑战性”。小儿白内障是白内障中的疑难病种,针对这个难点,刘奕志教授带领全科医务人员获得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资助,并成立小儿白内障治疗小组,开展了全球唯一的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为制定小儿白内障的治疗原则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的证据。
细心呵护“心灵窗户”的医生,精力旺盛的“铁人”
“尽我所学,献爱心于患者,帮助他们重见光明,是我的快乐,也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刘奕志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专家之一,以及国内施行白内障手术例数最多的专家,他的手术技术高超精湛,在疑难白内障病例的手术治疗方面尤其见长,获得了国内同行的公认,在国际上亦享有一定知名度,因此,不远万里慕名而来找他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为了缓解患者“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使每个患者都享有最好的医疗服务,刘奕志教授带领白内障团队在全院率先实行每天全体专家出门诊,对待病人一视同仁,敞开挂号,推行门诊、检查、手术一条龙服务,实施门诊分时段诊病,开设“日间病房”,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刘奕志教授身兼数职,每天都超负荷地工作,在他的日历里早就没有了节假日,工作就是他生活的最大乐趣。他常常第一个出门诊,早上7点多,患者总能在门诊见到他的身影,门诊不限号,一个上午就诊人数多达七十人。看完门诊后,他顾不上吃饭直奔手术室,每天手术少则十多台,最多达到了五十台。午饭都是在中午1点以后,在手术间隙抽出几分钟吃个盒饭。好几次,得知刘教授为了手术还没吃饭,患者都感动不已,心疼地表示自己愿意等刘教授吃完饭再做手术。正如刘教授所言,手术是他一天最快乐的时光,有几次他生病发烧,仍然坚持出门诊、做手术。有一次,他患了急性胃肠炎,又吐又泻,本来应该好好休息的他,却在手术室的长凳上打完点滴后又完成了十几台白内障手术,同事们私下都称他是“精力旺盛的铁人”。他说:“我理解患者盼望光明的急切心情,早一天手术就能早一天看见啊!”
“把光明送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
“让白内障盲人重见光明,把光明送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是刘奕志教授的理想和信念。
10多年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刘奕志教授放弃了一个又一个与家人共享天伦的日子,多次参加上级组织的医疗扶贫活动,带领眼科医疗队,远赴西藏、新疆、广西、云南及广东各山区县等边远贫困地区开展眼科义诊咨询活动,共为4000多名群众义诊,为230多名特困白内障病人免费施行手术,使他们重见光明。他不但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通过手把手、传帮带的培训,努力提高基层眼科医生的白内障手术技能,给基层农村留下了一支支“不走的医疗队”。
2005年8月,刘奕志教授作为“健康直通车开进青藏高原”义诊活动专家组成员,翻越5000多米高的雪,穿过原始森林,走过飞石坠落的山路,到西藏波密县进行义诊。一对夫妻背着双目失明的老母亲从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县走了三天三夜赶到义诊现场,得知此事后,刘奕志教授顾不上自己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马上开始诊病,并边吸氧边为藏民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在这次义诊活动中,30多位藏族同胞免费接受了白内障手术并全部重见光明。手术后,当刘教授亲手为藏族患者摘开眼包,重见光明后的藏族同胞一个个老泪纵横。一位80多岁的藏民把十指颤颤巍巍地放在眼前,端详了许久,仿佛不知道这是在现实还是在梦中。有一位老阿妈激动地对刘奕志说:“我求神拜佛十几年,还是看不见,今天是您让我又看到了世界,您真是活佛啊!”刘教授告诉她:“我们是共产党派来为你们治病的广东医疗队,共产党才是你们的活佛。”
在刘奕志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2012年5月,由广州市政府、市民政局和市慈善会联合主办,中山眼科中心承办,正式启动实施“广州市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年内将由白内障专科为广州市和外来民工中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超过1000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力争达到2000例,帮助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据估算,仅今年就将为病人节省约250万元。
“干干净净做事,踏踏实实行医,堂堂正正做人”
刘奕志教授不但专业知识丰富、手术技艺超群,更富于爱心和同情心,具备高尚的医德。跟随他的学生和助手,学到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还有高贵的品格:“干干净净做事,踏踏实实行医,堂堂正正做人”。
刘奕志教授从不收受患者的“红包”,有时病人缠住他硬塞“红包”,他就把红包交给下级医生或助手替他退回去。如果还是退不了,他就夹在病人的出院病历里,等患者出院时,亲手交回给病人。他不但坚决不收病人的“红包”,还经常掏钱给贫困病人解燃眉之急,或者向医院打报告请求减免费用。对省残联介绍过来的贫困病人,他二话不说,马上为他们安排免费手术。在刘教授的言传身教下,白内障专科的医德医风建设一直是眼科医院的一面旗帜。
“对待病人就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这也是学生们师从刘奕志的切身体会。一次,一位病情很复杂的病人要接受手术,眼看刘奕志教授忙得连午饭都没吃,他的助手打算为病人做一些手术前期的操作,替老师节省时间,没想到被刘奕志当场制止:“这么复杂的病例,只有一丝复明的机会,如果病人是你的亲人,你会这样吗?”这种爱护患者的精神处处可见,在刘教授看来,医生应该站在患者的角度,患者只要有一丝复明的机会,医生就要全力以赴,精益求精。
刘奕志教授在医、教、研、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三有一好”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广东省青年志愿者最高荣誉奖、广东省高校附属医院系统医德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面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他总是谦虚地说:“成绩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鞭策和鼓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将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以更大的热情和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我所热爱的眼科事业,为千千万万的白内障盲人重燃希望之光”。
在刘奕志教授的带领和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白内障专科由于在医教研防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于2011年、2012年分别获得“广东省工人先锋号”和“全国工人先锋号”殊荣。
(发布时间:2013-0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