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女性”理论知识培训课程之二——解构性别刻板印象
2004-10-26
一、 什么是性别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份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起着一种特别的框架和模板的作用,对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的活动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看法。
刻板印象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外表形象(如女性娇小优雅,男性高大)、人格特性(如女性情绪化,男性理性)、角色行为(如女性照顾孩子、男性修整房屋)、职业(女性作护士、幼儿园老师,男性作科学家、建筑工人等)。
1、 美国和中国有关男性的刻板印象
美国:攻击的,独立的,非情绪性的支配的,理解记忆能力,成就动机,冲动性,思维清晰度,适应环境能力,领导才能,擅长经商的,喜欢冒险的,易于决策,自信,不容侵犯,有雄心的。
中国:权力动机,抽象思维,创造力,理解记忆能力,成就动机,冲动性,思维清晰度,适应环境能力,领导才能,对工作的责任感,对挫折的忍受力,果断,自信。
2、 美国和中国有关女性的刻板印象
美国:得体的,温柔的,善解人意的,虔信宗教的,整洁的,安静的,强烈的安全感需要,欣赏艺术和文学,表达细腻的情感。
中国:顺从,温柔,善解人意,直觉,虚荣心,机械记忆能力,触觉,群体归属感,重感情。
讨论:你认为所有的女人和男人都符合上述气质特征吗?你自己的性格和气质完全符合上述气质特征吗?
二、 刻板印象是怎么形成的?
1、 生理差别
1) 基因、性激素
2) 脑(下脑丘)、人体生理机能
3) 月经
4) 妊娠及孕期
5) 哺乳期
讨论:月经、妊娠和哺乳对你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什么影响?
生理差异决定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合理吗?
3、 社会化过程
1)被建构的社会性别
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RNDER),社会性别是被建构出来的而不是先天存在的。
2)如何建构社会性别
婴儿期:当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之时,人们急切询问的第一句话便是“是男孩还是女孩”?一旦得到答案,父母便开始精心的盘算。男孩将被作为男孩来抚养,女孩则被作为女孩来抚养;男孩将用抚养男孩的方式来抚养,女孩则将用抚养女孩的方式来抚养;社会化的过程由此开始。当孩子过生日时,人们便会根据他的性别送他们不同的礼物,男孩得到的是刀枪、玩具汽车或玩具机械,女孩得到的是漂亮的衣服、布娃娃。这些看似平常的习俗,无形中便成为对孩子的最初的性别启蒙。社会不仅温和地向孩子们提示着性别的不同,而且还严格规范着男孩和女孩的行为。女孩被先天地认为是温柔的、顺从的、依赖的,因而她如果过于坚强、顽皮、野性就不被赞赏。男孩被先天地认为是勇敢的、果断的,因而他如果胆小和爱哭就会受到父母的训斥和人们的奚落。
学龄期: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学校作为“社会化的课堂”,对男女角色的社会化起着强化作用。首先,通常情况,教师和教材都传递着各种有关社会性别差异的信息。教育孩子成为不同性别的个体已是一般学校教育中的“隐藏的课程”,学校往往成为制度化地生产两性差异的社会化机构。有关性别的各种看法经过师生互动,尤其是通过老师奖赏性和惩罚性的行为得以传递。教师的性别认同和教材中所体现的性别意识直接地影响学生的性别认同。
第二,青春期是女性生命周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女性通过月经这一生命事件,开始自觉的性别认同。青春期社会化除了家庭、学校因素外,又加入了传媒和同辈群体的影响。
第三,青春期的性别社会化具有双重性和冲突性。他们首先学习到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目标——成功的社会价值;但女孩同时还往往学习到了真正有魄力的女性不用自己去争取这种成功,她们可以通过征服已经成功的男人(白马王子)而获得社会承认;但是为了获得白马王子就必须认同社会评价女人的标准——女性气质(美丽、顺从)。
成年期: 结婚、生育及其抚育子女是大多数女性都要经历的重要生命事件,在这些事件中女性角色得以凸现。在父权文化中,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永远是男主外、女主内。世代相传的性别角色强调女性在私人领域(家庭)的责任,社会化过程使人们相信妇女更适合呆在家里相夫教子。
讨论:性别刻板印象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什么影响?
(2004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