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营养与女性健康讲座
2004-04-10
膳食、营养与女性健康讲座
2004年4月2日,校工会女教职委和哲学系在南校区小礼堂联合举办了中山大学"关注女性"系列讲座之一"女性的健康与营养"讲座。讲座由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苏宜香教授主讲。
苏教授从剖析中外典型的病例入手,阐述了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并就如何进行合理膳食搭配,以及对预防慢性疾病的重要性,适宜提高营养素水平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苏教授的讲解生动,图文并茂,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苏教授还针对一些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这次健康知识讲座,使师生们获益匪浅,既了解了营养科学知识,又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
膳食、营养与女性健康讲座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 苏宜香
20世纪后50年,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过去的传染病转变为非传染性慢性病,除人口老龄化因素外,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非传染性慢性病增加的重要因素,其中营养因素占重要地位。人们在关注环境影响的同时,也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膳食和营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健康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研究发现,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水平均与人类疾病有密切关系。
一、 营养膳食与肿瘤
1.膳食与肿瘤
一是农业及发展中国家膳食类型,又称传统的东方型膳食(如我国西部较贫困地区),其特点是植物性食物为主,这类膳食蛋白质营养质量差,加上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足,居民胃癌、食管癌发病率高,但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发病率低,心血管病发病率低。
二是工业化国家膳食类型,又称传统的西方膳食,其特点是动物性食物为主,仅畜肉的供能即达15%,植物性食物为辅,谷类供能<25%,脂肪供能高达40%。其中人群中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发病率高,心血管病发病率高。
三是传统东方膳食和西方膳食的中间类型,地中海国家,其特点是小麦是主要能量来源,膳食中蔬菜、水果、根茎和豆类食物多,辅以少量的肉类、鱼和海产品,食用橄榄油。这些国家的心血管病发病率低。
移民肿瘤构成模式的流行病学研究支持生活习惯、膳食对上述疾病的发生关键影响的观点。移居夏威夷的日本女性第一代,胃癌发生率下降50%,乳腺癌增加3倍,结肠癌和直肠癌增加4倍。移居夏威夷日本女性第二代,胃癌发生率下降2/3,乳腺癌发生率增加4-5倍。移居澳大利亚的意大利女性,移居头5年,乳腺癌死亡率是当地女性的1/2,17年之后,两者相同。权威部门统计,约1/3的肿瘤与膳食因素有关。
Drasar对FAO报道的37个国家肉食的消耗量及WHO报道的37个国家的结肠癌标化发病率研究发现,结肠癌发病率与肉类食物消费量高度正相关,与蛋白质、脂肪、胆固醇高度正相关,与膳食纤维呈高度负相关。
癌症流行病学文献中最一致的发现是发现每日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可以降低大多数癌症的危险性。对206项相关研究的meta-analysis也发现,蔬菜、水果对胃、食管、口腔、子宫内膜、胰腺、结肠肿瘤有预防作用。
2.膳食与心血管疾病
美国对第一次心肌梗塞后存活的病人随机研究,观察46个月,实验组采用地中海式膳食,对照组采用西方膳食。结果发现试验组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心肌梗塞复发率,并发症的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45-64岁的人群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与绿色蔬菜、蔬菜总量均呈负相关。爱斯基摩人的脂肪摄入量高,但其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发病率低。研究发现,爱斯基摩人摄入的脂肪主要来源于鱼类和海洋动物。
3.营养素与疾病关系举例
在各个国家间膳食脂肪摄入量存在很大的差别,而此中差别与某些癌症(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间存在相关性。动物试验几乎一致性的显示,高脂肪膳食促进化学物质诱发的乳腺癌、结肠癌。世界各地(贝赛尔、马里兰、夏威夷)有关研究发现,肺癌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血清中胡萝卜素水平显著降低。另有研究表明随着血浆中VitC水平的增加,其胆固醇浓度下降,收缩压和舒张压也有下降趋势,高血压发病率明显下降。
二、 慢性病的预防
(一)乳腺癌、宫颈癌的营养防治
1.发病相关因素
总热能摄入量(40岁后发胖),总脂肪摄入量,动物蛋白质摄入量,胆固醇摄入量与乳腺癌、宫颈癌发病危险增加相关;而与维生素摄入量,蔬菜摄入量,大豆摄入量负相关。
2.营养防治
控制能量、脂肪摄入量,维持适宜体重;多食植物性食品;多食大豆类食品;供给充足的膳食纤维;减少蔗糖摄入;适量补充微量营养素,包括抗氧化维生素VitC,
β-carotein,VitE;抗氧化微量元素,硒(Se)等。
(二)心血管疾病营养防治
1.高血压
更年期前后高血压发病率高于男性。
控制能量摄入,控制蛋白质摄入,控制体重;高纤维、低盐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食盐摄入控制6g/d;相对的高维生素、高钙、高镁、高钾;多食蔬菜、水果和薯类,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钙供给1g/d以上。
2. 高血脂与冠心病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50岁以上妇女首要死因,女性心猝死率为男性的1/3,而心肌梗塞病死率高于男性。
平衡膳食,控制能量摄入,控制体重,推广低脂肪(供能比20%),采用含油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茶油、橄榄油、鱼油、玉米油等,胆固醇摄?lt;=300mg/d。增加大豆类食品的摄入。大豆蛋白干扰胆酸肠道的重吸收,大豆异黄酮--植物雌激素,大豆卵磷脂、植物固醇有利于血脂代谢。补充叶酸400~800μg/d,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补充吡多醇(VitB6)2~4mg/d,促进同型半胱氨酸转变为胱硫醚;补充尼克酸(VitB6,20mg/d),降血脂;补充维生素C(100mg/d),降血脂;
(三)骨质疏松的预防
1. 相关因素
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速;缺钙至骨峰值水平低;体力活动不够,骨密度骨峰值水平低,骨丢失速度快易患骨质疏松。
2. 营养防治
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异黄酮类减少去卵巢大鼠骨钙丢失,预防因雌激素缺失的骨丢失;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异黄酮类促进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常吃豆制品的日本妇女尽管钙摄入低,但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仅为美国妇女的1/2。推荐钙供给量1000mg/d。多摄入富钙食物,如奶类、豆类、芝麻酱、虾皮;多摄入大豆类食物,大豆异黄酮减少雌激素缺失下的骨丢失;补充维生素D10μg/d;适当体力活动,减少骨丢失。
三、 推广健康膳食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动物实验均表明,膳食、营养与疾病关系密切,合理的膳食结构,适宜的营养素水平,是人类预防疾病和战胜疾病的重要条件。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日吃牛奶、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如饮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2004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