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先进事迹材料(公示材料一)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一所中国名校。建校近八十年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南中国学术与文化的重镇,为中国现代学术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 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推进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
近年来,尤其是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与原中山医科大学合并以来,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党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指导思想,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教代会制度,推行校务公开,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立足广东、面向海外、服务地方、辐射全国,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力争到2024年建校一百周年时,若干学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的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教职工聘任制改革,学校的各项事业有了新的进展,学科结构明显改善,学科布局更趋合理,办学规模显著扩大,办学层次日益提高,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有了新的突破,学校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2003年),被中国教育工会授予"全国教育工会先进集体"称号(2000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类)先进集体"(2002年)、"全国教育审计工作先进集体"、"九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学类)先进集?quot;(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等称号,被广东省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2001年)和广东省"厂务公开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等。中山大学已形成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格局,并跻身于全国一流大学的前列。
目前,中山大学共有四个校区,即广州南校区、广州北校区、珠海校区、广州东校区,校园总面积超过6 KM2,校舍总面积超过181万M2。学校设有21个学院,学科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中山大学还拥有在全国同类高校数量最多的附属医院,共有综合性医院4所,专科医院3所,七所附属医院床位总数已经超过5500张,年均收治病人近600万人,收治住院病人超过10万人。
二、 办学规模与层次不断提高,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取得显著成绩
中山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教职工总数近 12000 人,其中教师近8000人,教授近700多人,副教授近 1000 人,博士生导师近 400
人,主任医师近80人,副主任医师450多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共有24位优秀的青年学者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位居全国高校第6位)。
近年来,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不断提高。目前,在校各类学生近41000人,其中研究生(含在职攻读学位)超过10000人,本科生近19000人,外国留学生近450人。目前,学校有本科专业83个,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
17 个,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专业137 个(位居全国高校第7位),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专业 196 个,还拥有专业博士学位点 1 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10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2个,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6个。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6项。近年来中山大学研究生的就业率近三年来均接近100%,而本科生的就业率也超过了90%。中山大学的毕业生受到了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广泛欢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为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山大学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2003年,学校科研总经费达2.3亿元。学校还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2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1个以及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还拥有国家重点建设学科20个,位居全国高校第7位,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2个。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准资助114项,资助经费2500万元,在全国高校排名第7位;2003年获准资助108项,资助经费2972万元,经费数比2002年增长17%。200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准立项20项,在全国高校列第5位。2000~2002年,SCI收录论文连续三年位居第11位,其中2002年SCI被引次数位居全国高校第10位。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国际顶尖科技杂志。近年来,全校共有9篇论文 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9位。
随着科技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中山大学为国家和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近年来,中山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等奖缺)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鲁迅文学奖1项。2002年,6个教育部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参加验收评估,文、史、哲三个文科基地均获优秀。2003年,我校参加第27届美国计算机学会(ACM)主办的世界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获得银奖。在全国第二批MBA教学合格评估中我校名列全国第一。2003年我校还荣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和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并有学生和班集体被授予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和全国先进班集体的光荣称号。
三、 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科学防治战胜病魔
在2003年初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中山大学是全国高校中最先受到"非典"疫情挑战的学校之一,也是全国高校中与非"典型"抗争时间最长、形势最严峻的学校之一。期间,学校经受了一场空前的、全面的、严峻的考验。面对这一考验,中山大学全体共产党员、全体医务人员、全校师生员工,在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党组的领导下,恪尽职守、团结一致、沉着应对、无私奉献,为全国抗击"非典"战斗的全面胜利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中山大学充分展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态度的思维取向以及坚持大局观念的合作精神。在这个过程中,邓练贤、范信德两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广大医务人员面对险恶的传染病毒,不顾个人安危、前赴后继抢救病人,先后有105位医护人员和10位医学实习生倒在了"抗非"第一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宝贵生命探索出治疗"非典"的成功道路,显现出我们的医务工作者的尊严和高尚品格。在这场抗?quot;非典"的战斗中,我们中山大学全体医务人员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履行了医务工作者的光荣职责,我校各附属医院先后收治"非典"确诊病例164例,占广东省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我校附属三院李刚教授等人的两篇论文分别在美国《新英格兰》(该杂志是国际上最高级别的医学学术杂志)和《新出现传染病》杂志发表,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SARS抗体的变化模式,率先报告了两例SARS轻型患者。在早期探索救治方案及中、后期科技攻关方面,我校研制出非典病毒早期检测试剂盒和"隐形手套"等科技成果,以及文科各学科关于非典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都为全社会抗击"非典"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经统计,我校有四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人获"全国白求恩奖章",两人获"人民健康好卫士"称号,一人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一个集体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另有65个集体、1057名个人受到广东省表彰。
总而言之,中山大学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近年来,无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向国家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近年获奖情况:
1、2003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2002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类)先进集体"称号,被广东省授予广东省"厂务公开先进集体"称号;
3、2001年被教育部授予"九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学类)先进集体"和"全国教育审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广东省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4、2000年被中国教育工会授予"全国教育工会先进集体"称号;
5、"九五"期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称号等。
(2004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