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的校训
易汉文
中山大学原名国立广东大学,是伟大的爱国者、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并以其英名命名的高等学府。为救国救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适应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后革命和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月24日下令筹办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在东郊黄埔,亦称黄埔军校),培养军事人才。2月4日,孙中山先生又以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发布命令:“着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培养理论、科技文化和建设人才。11月11日,国立广东大学补行成立典礼,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许崇清、刘震寰等党、政、军政要及各界人士出席。孙中山先生原准备出席大会并作长篇演讲,但因准备北上(11月13日离穗),无法亲临典礼,委托大本营总参谋、广东省省长胡汉民代表他向师生致训词,并亲笔题写“国立广东大学成立训词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 孙文”的训词(图1)。该题词原件现存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中山先生题写的训词,成为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为伟人,国民政府于1926年8月17日下令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的校训。
孙中山先生题写的中山大学校训,源自《中庸》第二十章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图2)。《中庸》这部书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系曾子的学生孔子之孙子思所著。《中庸》是儒家学者进行自我修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先以自我修养说起,中间广泛地阐述了世界上万事万物演化的道理,最后又回归到自我修养上来。宋朝大儒朱熹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并成《四书》。《四书》是儒家思想的经典核心著作,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守,重建江西九江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并在此讲学,将中庸的这句话作为书院的院规。
中山大学的十字校训,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讨,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切实地去做。校训从“学、问、思、辨、行”制定人才培养规范,既体现了人才培养规律,也符合大学的教育规律,是科学的办学与治学精神。
学校初创时期,由于分散办学,未发现将校训立于校园内。1934年11月11日,中山大学建校10周年和石牌新校园落成庆典。在这之前,邹鲁校长手书校训并刻石碑立于新校园(图3,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内),在他所书写的校训之后附有一小段说明:“本校成立时,总理曾以四书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贻本校。今当新校落成,照书其文,用志遗教邹鲁敬书 民国二十二年秋”。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基本上没有提校训。1993年4月学校决定重新恢复校训,并审定了校徽和校歌。随后将校训立于怀士堂后的草坪上至今。
另附图片说明:

① 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校训

② 《四书》之《中庸》原文

③ 立于石牌校园的校训石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