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工会风采 > 中大教工 > 2008年第2期 > 星光熠熠

2008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小明教授先进事迹


 

陈小明教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二十年如一日奋力拼搏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脑海里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每天都是工作日,经常与同事、学生一起在实验室工作至深夜十一、二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来,

陈小明教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青年教师中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长期以来,陈小明教授每年均坚持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先后讲授了《结构化学》、《现代无机化学》、《配位化学》等本科生课程,以及《波谱化学》和《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等研究生课程。他不仅在教风上发挥表率作用,还在教学上不断改革创新,成效显著,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肯定。他在课堂教学与指导研究中开展“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和实践”和“完善创新实验体系,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等方面的研究,指导本科学生参加“开放式、研究性”的实验项目,积极运用启发式和研究性教学方法,将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起来。他注重把新的研究成果渗透、固化在教学内容中,2003年出版的《单晶结构分析的原理与实践》(科学出版社)等高水平教材,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同行广泛采用并给予了好评,一年内两次印刷,2007年出第21992年以来,他指导了5名博士后;指导毕业并获得相应学位的博士生19名、硕士生8名;现有在学博士生与硕士生14名。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扎实的科研能力,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始终把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贯穿于培养研究生的全过程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这些高层次人才在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他培养的几位博士毕业生受聘于国内厦门大学、中大等知名高校,已先后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导,产生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和较强的辐射效应。尤其是,他指导的两名博士生分别获20012004“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另有三位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其中2001“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童明良,于1999年留校任教,2004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导,2004年入选教育部优秀新世纪人才,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此外,7名毕业生晋升教授职位。

陈小明教授近年主持的重要科研项目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近10项。在功能金属配合物和聚合金属配合物超分子体系的分子设计、合成和结构与性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发现并系统研究了新复杂异多核铜-稀土配合物的控制合成新方法、系列新颖金属/配体原位反应及反应机理,制备出系列新颖光电功能配合物;成功利用各种桥连配体与金属离子组装了大量的、具有新颖拓扑结构的聚合金属配合物,为此类多孔结构和光电功能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研制提出新的可控合成、可控组装方法和研究思路。作为课题负责人在包括国际第一流化学杂志《美国化学会会志》(5篇)、德国《应用化学》(6篇)、《先进材料》(1篇)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80多篇SCI收录论文;论文被同行引证4000多次;应邀在国际著名杂志及专著发表综述论文5篇,应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报告20次。现被聘为国际著名杂志英国《化学通讯》(影响因子4.5)国际顾委、美国《晶体生长与设计》(影响因子4.3)杂志专题编辑等。近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两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获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陈小明教授自20001月至今担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他与学院党政一班人团结合作,积极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努力拼搏,克服困难,注重创新,大力推进学院的改革发展,使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不断上新台阶,特别是在教学改革方面成果尤为突出。该院按基础、综合和拓宽三个层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适应中山大学异地办学实际情况的本科教育创新体系和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化学基地”顺利通过教育部和国家基金委的“十五”期间工作验收;2006年“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遴选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1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参加单位)、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已成为广东省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展示窗口。

()
投稿信箱:zhongdagonghui@126.com 电话: (020)84111291、84112075 传真:(020)84113328、84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