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抉择民为先 身报国难“与妻书”
2008年5月28日晚上9点,苦苦守候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大厅的妻子,终于见到震灾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援,一去半个月,晒成“野人”般的丈夫。妻子痛哭着扑上去紧紧抱住他,丈夫的眼眶也湿了。在场欢迎英雄平安归来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位“野人”般的丈夫就是广东首批援川医疗救援队员、中山大学医疗队中唯一进入“生命孤岛”耿达的医疗队员——中山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余振华。

穿越“死亡之谷”抵映秀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让整个中国笼罩上一片阴霾。余振华临危受命参加省援川医疗救援队。在医院、学校和省里领导的鼓励下,余振华暗下决心:不管多么困难,一定不负众望,不惜一切都要圆满出色地完成抗震救灾的医疗救援任务!
14日,余振华随医疗队到达都江堰,随后即接到国务院的命令:要想尽办法在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建立第一个医疗点。当时映秀灾情非常危急,但进入映秀的陆路已经中断。为了尽快赶到映秀,他们放弃了车上大部分行李,每人只带了2天的干粮,却背上50多斤的药品,徒步上路。但四个小时后赶到紫坪铺大坝时部队冲锋舟已经停止运送,他们当晚就露宿大坝。余震不断的荒山野外的寒夜里,短袖单衣的他们互相取暖互相鼓励,一夜未眠。
第二天(15日)一早5点,余振华就收拾行李出发。由于冲锋舟荷载有限,他又丢掉了大部分生活用品,药品却一点不落。水路后,医疗队又在泥浆和石块中跋涉前行,并沿路给灾民提供医疗帮助。雨水冲过的泥石十分滑脚,悬崖就在脚边十几厘米处;不时有余震,石块就在他们的身前身后不远处滚落下来……可以说,每一步都是生死的考验,但余振华他们滑倒了又站起来,没有一个人退缩!经历了十多个小时连爬带滚,满身泥汗的艰难徒步,他们终于穿越了 “死亡之谷”抵达映秀镇,成为第一支进入灾情最严重的汶川县映秀镇的省外医疗队。望着眼前这个满目疮痍的小镇,余振华满眼泪水,但他很快明白,此时此刻必须马上投入救援工作!
除了为伤病的灾民和部队士兵进行细心诊疗外,余振华又率先提出,在医疗点值班之外的时间应该到周边村庄巡诊,并带头利用休息时间出诊。当地老乡都感动地说:广东医疗队最贴心!
由于物资没能及时补给,医疗队带的干粮很快就没了,余振华在废墟里好不容易捡到一截火腿肠,把它分成12份和队友一起吃;老乡们送来的粥也变成“奢侈品”,大家用唯一的一个碗轮着喝;灾区时有大雷雨,帐篷都进了水,大家只好站着过夜;因为先前没能带上行李,他们只穿着出发时的短袖,夜里就背靠背取暖……然而,他们始终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悲伤恐惧,战胜了饥寒疲劳,夜以继日地救治伤病员,在短短4天里,余振华和队友们一起救治、运送伤员3000多人。
雨夜生死抉择 留遗书入耿达
5月17日晚,广东省医疗救援队再次临危受命——抽调20名身强力壮的男医生天亮就随部队急行军,步行进入23公里之外更靠近震中的“孤岛”耿达乡,建立第一个医疗点救援灾民。
耿达乡在崇山峻岭之中,地震后,那里更是成了孤岛。唯一的通道已严重破坏,沿途都是悬崖峭壁,经常有巨石砸下,几乎是一条“死亡之路”。且多日缺水少粮、日夜救援的医疗队员早已筋疲力尽,徒步进去无异于“九死一生”。去或留,几乎就是生与死的抉择!
此时的余振华脑海浮现的是受伤群众对救治的渴望。“我是医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余振华第一个打破了沉默,毅然报名成为“敢死队”的一员。但他却故意把同在一起奋斗的队友、平日的好哥们林世清医生哄开,把最危险、最艰难的选择留给了自己!他的行动也激发了队员们的勇气和斗志,唤起医疗队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
雨夜的帐篷里,余振华决然写下了遗书:“叶(余的妻子),……身报国难,义不容辞!我知道我的决定也许对不起你,对不起女儿和我们的家庭,但是如果我不进去,就更对不起我的良心和我们的国家。我必须进去!因为那里有几千群众更需要我!希望你能理解……”余振华的泪水默默流在了漆黑的夜里。
第二天,“敢死队”因改乘军用直升机前往,临时减少人数。当看到名单上没有了他的名字时,余振华坚决要求进去,最后不由领导的劝解,抢登上了直升飞机。就这样,他成为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中唯一进入最困难最危险的耿达乡的医疗队员。
“生命孤岛”方显英雄本色
作为第一支到达耿达这个“生命孤岛”的医疗队,他们就是群众的希望。飞机一停下,医疗队就在最短的时间里展开了医疗救治工作。余振华踏着险象环生的山间小路,冒着余震塌方或泥石流的危险,日行十多公里,逐村逐户巡诊送医、宣传卫生防疫知识、进行喷药消毒工作。而那些被救治群众的坚强和理解,使余振华为之动容,也更受到了鼓舞!
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中断,他有近四天时间与外界失去联系。等到可以使用卫星电话时,他又总是把机会让给了当地群众和其他队友。最终,他也只对妻子用短短几句话报了平安,不想让医院和家人担心。
在耿达的八天里,他们九个人挤一个渗水的帐篷,10来度的夜里冷得无法入睡;八天里,耿达一直是“孤岛”,没有物资补充,每日仅一两碗粥裹腹;八天里,每天都有几次到十几次的余震,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八天里,余振华每日天亮就开始工作,直到夜里十点才回到营地休息。连日来在高山地区的奔波,让他的皮肤皲裂发炎,他惊讶地在摩托车观后镜中发现自己在几天内竟变得像“野人”一般。饥寒劳累使得余振华也生病了,但灾区药品紧缺,他舍不得用一点药在自己身上。八天里,余振华和队友共救治了1500多名受灾群众,进行了16台手术,救治、运送出12名重伤员。
5月26日中午,根据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余振华和队友9人平安回到了映秀大本营,28日晚随广东首批抗震救灾医疗救援队部分队员换防返院。
由于余振华的突出表现,广东医疗救援队临时党支部在一线讨论决定吸收余振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映秀,余振华完成了庄严神圣的入党宣誓仪式。爱的力量和勇气,让他信心百倍要做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正如其名字所言,余振华——他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当代版的爱国爱民的“与妻书”,生死抉择民为先,身报国难,义不容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