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生科院屈良鹄教授荣获“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根据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和教育部办公厅最近颁发的《关于表彰全国师德楷模、全国师德标兵的决定》(教科文卫体工[2013]32号),我校生科院屈良鹄教授荣获“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本次评选活动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与教育部有关司局联合举办,旨在表彰全国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充分发挥他们的典型示范作用。我校生科院屈良鹄教授的获奖,是对他长期以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肯定和褒扬,对于我校促进人心向学、提高教育质量也具有积极意义。
屈良鹄教授事迹简介

屈良鹄,1953年出生于湖南,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86年在法国图卢兹Paul sabatier大学获得分子生物学国家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图卢兹Paul sabatier大学担任助教,1987年,他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放弃在法国的优厚待遇,回国效力,在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山大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从事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至今。
一、严谨治学,孜孜不倦培养人才
屈良鹄治学严谨,学风正派,教书育人成果斐然。他自回国后就坚持为本科生及研究生上课,先后讲授了“分子生物学”等5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授课中力求给学生传授完整思想体系、最新学术动态和科学思考,注重教学方法,讲求教学效果,课程深受同学的欢迎。
“身正为范”,在对学生培养方面,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教导和管理,他亲自制定了《研究生导师职责》、《实验室管理职责》等规章制度,从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到引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再到每月检查学生研究情况等方面,都一一做了具体的规定。《职责》还规定导师应积极参与每周两次的师生体育活动。这些规定,既是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关心,也有助于营造团队中师生共乐,其乐融融的氛围。他要求学生,一是要热爱所做研究,这样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去做;二是要有“三心”,即要有决心、信心、恒心,要持之以恒。他要求学生“要多阅读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的新情况新进展,并且多与同学老师进行讨论。对于吸收到的各种理论与观点,自己要认真分析,要有自己的独创性。”
至今,屈良鹄领导的实验室除了指导近百位本科生的实验操作及本科毕业论文外,他还为国家培养研究生85人,其中博士55人,硕士30人。他培养的研究生中有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人获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提名奖,在高校及科研院所工作的毕业生有多人晋升为教授、副教授职称;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也有多人成为业务骨干或走上领导岗位。
二、教研并重,潜心钻研硕果累累
“学高为师”,屈良鹄致力于教学与科研工作双丰收,回国后,他在中山大学建立了“RNA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致力于在RNA的结构功能及进化的领域潜心耕耘。
1995年,屈良鹄获准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我国早期为数不多获得杰青基金的科学家之一。此外,他还连续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973重要科学前沿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两项973项目在国内学术界也属凤毛麟角)、3项中美和中法等国际合作项目等,他领导的科研团队累计获得超过5000万元科研经费的支持。
扶犁耕耘三十载,累累硕果积满怀。屈良鹄在“RNA科学与技术”这一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成果。他共发表SCI 收录论文142 篇,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75 篇(影响因子5点以上的论文49 篇),被SCI 他引3500 次,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在核酸结构和进化方面,他创立大分子rRNA序列及高级结构的快速分析原理和方法,有力地促进了核酸结构与分子系统与进化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该成果获得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5年后,他潜心开展核糖体RNA及其相关的snoRNA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多年努力,在snoRNA等小分子非编码R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这一成果获得2005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成果代表了我国在RNA科学研究领域中一个系统的研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2007年,他主持的“新的snoRNA结构与功能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标志着他在这一领域做到了国内尖端水平,并在国际上站在了学术制高点上。
由于其学术影响,屈良鹄先后被评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中山大学“逸仙学者”等。
三、社会工作,延展师德回报社会
屈良鹄还承担了繁重的社会工作。他先后担任我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RNA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屈良鹄连续主持2项人类非编码RNA“973 计划”重要科学前沿项目,他带领的学术团队已成为我国“非编码基因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地。除了本身团队的研究工作,屈良鹄还积极推动我国RNA科学的研究,是我国“RNA 研究计划”主要倡导者之一。过去,有些人没有看到RNA研究的重要性,认为研究RNA的人少,不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可以列入有所不为的领域,可是屈老师却积极撰文呼吁,希望能引起大家对RNA研究的重视。1998年,他作为109次北京香山会议执行主席,与来自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我国RNA科学的发展方向和21世纪的RNA研究重点等问题,也提出许多有远见的看法,如预见了RNA基因种类和数目的庞大,提出RNA组学概念和尽快在中国开展“功能RNA组计划”等建议。此后,他与国内RNA专家积极地组织了我国RNA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为推进我国RNA科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屈良鹄现为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负责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重要科学前沿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科学》、Cancer Letter等国内外多家重要杂志编委。
屈良鹄教授是我国知名的无党派代表人士。他于1998年2月至2003年2月担任广东省第九届人大人大代表、城乡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2003年3月至今,他连续担任广东省第九、十、十一届政协常委兼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委员。在担任两会代表及委员期间,他对城乡环境保护、高等教育发展等多项议题献言献策,为地方政治、经济及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屈良鹄教授的工作得到党、国家和地方的高度肯定,授予他多项荣誉称号。他先后获得国家教委和人事部“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奖励”、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广东省首届“丁颖科学奖”、首届“广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奖”、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优秀团队奖”和个人特等奖等多项奖励。
(屈良鹄教授事迹材料由生科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