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与出路——从东校区校车线路的变迁谈起
东校区校车线路自校区建立以来,发生了三次变迁。变迁的原因,看似简单,不为人关注,但深究其里,却耐人寻味。这里所说的东校区校车线路,主要指校车进入校区后的行走路线,而不是指从南校到东校的整个路程。
早期的校车在进入校区后,是沿着东环中路(教学区和生活区中间的公共道路)行进的,走到接近广外校区时,再调过头来,再次穿越东环中路,直到教学区南面的岗门,然后顺着筱园南路(教学区内的一条线路)一路驶进,途经相关单位、图书馆和教学楼。这一线路图所体现出的好处并不明显,最多是照顾到了所经过的沿线单位(传播学院也是受益者之一,离车站很近,上下车便利),但弊端在于这一线路三次穿越学生所经过的繁忙区(两次穿越东环中路,一次经过筱园南路,这也是学生经常要横穿的线路),对学生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之前就发生过多起学生在东环中路被撞事件,我本人也亲身经历了一起校车碰到学生之事,虽然当时没对学生造成太大伤害,但也令人心惊。对学生过马路可能带来的危险还只是表面的,还有一个隐性的不利因素是会影响教学时间,因为一旦路上出现安全事故,司机就要临机处置,这势必会影响到车上老师的上课时间。
在东校区承办亚运赛事项目后,东校区将校车进校的线路做了局部调整,校车仍由东环中路进入校区,但不再走教学区中间的筱园南路,而是由校区的外环道—北望路行进。这一改变也是有益的,至少减少了对学生安全造成危险的可能,也避免了校车在教学区穿行产生噪音的不利影响。但这次微调的线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和老师教学时间无法保证等问题,因为校车还是经由东环中路这条老路进入校区的。要破解老问题,避免走老路,需要新思路和新线路。
校车线路的第三次调整是近来的事,我欣喜地发现校车线路有了全新的变化,校车不再经由学校南门的老线路进入校区,而是顺着外环东路(北面的沿江路),直接开到校区北门,由北门处进入后,在离教学楼和行政楼较近处停靠,放下部分师生后,再沿着北望路接送其他师生。从东校回南校的车也是沿北望路行进的,不再经过中环东路和筱园南路。这一次线路的调整是根本性的和具有创新性的,既解决了原来行车线路对学生可能造成伤害的问题,也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时间,因为校车停靠的第一站是在教学楼旁,而不像原来那样要经由很多站才能达到教学楼。这次调整恰好反映了“人心向学”中的以学生为本和教学为先的办学理念。
东校区校车线路的三次调整,如同孟母三迁,值得嘉许,因为两者都是为了给下一代创造一个好的育人环境。由此想到的是: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带来变化。东校区校车线路的调整正可以这样说明:有了新思路,找到了新线路,避免走老路,有了新出路。如何才能有新思路呢?我认为,也是要抓好“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要“心中有人”,以人为本,始终把善待学生和善待教师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要把握的基本点之一是在改革中求思路,寻发展。所谓变则通,通则变,而不能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基本点之二是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既要有“一览众山小”的高度性思维,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谋篇布局,还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性思维,这样才会不断有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东校区校车线路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我们还欣喜地看到了东校区校道宣传栏的焕然一新和校道旁新植的许多大树,我们期待着东校区建成学校典型示范区的那天早日到来。
(传播学院 李庆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