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回访”的实践与体会
为进一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延伸药学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附属三院药剂科门诊西药房在原有电话访视的基础上,针对每个专科,每月更加规范地开展“电话回访”服务,获得了满意效果。
对就诊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是一种随着医学模式转变而出现的新的药学服务,它使医院药学工作延伸到出院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体现了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自2011年2月至今,门诊西药房共进行300多份电话回访。流程包括:收集患者资料-登记一般情况-熟悉回访内容-电话回访-建立电话回访档案-定制下次回访日期。电话回访的内容,根据一般门诊患者和慢性病患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于一般门诊患者,内容包括询问用药后的症状是否得到改善、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是否有了解过所用的药物以及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了解其对药房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建议等。对于慢性病患者,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增加复诊间隔以及进行服药依从性相关的询问和分析。
在电话回访过程中,药剂科收获良多。首先在熟悉回访内容的准备工作中,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医生,学习到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其次通过跟踪患者用药的预后,及时解答患者的问题,给予患者帮助和关怀,便于日后在窗口服务中主动为患者提供相关的用药知识指引;再次,在电话回访过程中,患者和家属对药房及医院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改善工作,提高服务水平。比如说有一次,回访的对象是一位五十多岁诊断为骨质疏松的女士,患者诉说关节疼痛、行走无力、怕摔倒等症状,医生处方阿仑膦酸钠片,每周1粒;钙尔奇D每日1粒;醋氯芬酸片每日两次,每次1粒。在第一次对其进行电话回访时,患者告知她已经停止治疗,并且没有复诊。通过引导患者说出以往的检查和治疗经历,发现患者停止治疗的原因是认为药物效果并未如她的理想,服用了一个月症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而且副作用大。通过同事耐心的讲解,令患者了解到正确的用药方法可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同时知道慢性病应该坚持长期服药治疗,而且该药的药效要在症状缓解上得到体现是需要3~6月的时间,从而使该患者对治疗重拾信心,并坚持用药和复诊。3个月后,再一次对该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患者告知疼痛的症状确实得到了缓解。半年后对患者进行第三次电话回访时,患者很高兴地说她现在腰腿不痛了,走路很有劲,上下楼梯也不用拐杖也不用人搀扶了。听到患者从电话里传来的一声声感谢,我们真的感到很满足和自豪,对我们开展电话回访的各项工作也更加满怀热忱和希望了。
(附属三院 陶斯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