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工会风采 > 中大教工 > 2012年第1期 > 健康之路

太极拳养生与健康


       中山大学武术协会 吴平

一、前言 

    目前,太极拳运动不仅风行全国,还流传于全世界。因其既能强身自卫,又能改善气质增加智慧,更能养生益寿;其运动既不受时空限制,又不需设备支持,更不分年龄性别,人人可学、处处可练、时时可习,真是一种付出最少,收获最大的运动。其内涵融入了哲理、心理、医理、物理、拳理,是哲学、兵学、艺术之融合体,远非其它运动可以比拟。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武术的上乘,实不为过。

    太极拳运动内心上讲求虚静,因之要求清心净念、平气怡神、抱元守一、执中致和;在姿势上讲求松沉,因之要求持身中正,安定重心,气沉丹田,周身松透;在动作上讲求轻灵,因之要求意动气从、气动身从、节节贯串,松柔圆顺,因而在功用上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增强功效,产生更大的能量。功夫深、悟性强者,更能晋入神妙阶段,而入于无形无象莫之能御境界。

二、太极拳的益处

 太极拳能风行全国乃至流传全世界,备受各界推崇,实因学习太极拳,不仅能增强身心健康,还对精神修养甚有帮助。盖太极拳是顺应自然,据太极阴阳之理,取少林拳法之长,参合道家引导吐纳功夫而成。外练筋骨皮,舒筋活血;内练精气神,固本培元。其技近乎易近乎道。学者如得太极之形,足以健身祛病,益寿延年;再得太极之法,便可御侮应敌,防身自卫;倘得太极之功,则更如获金刚不坏之身,而妙用无穷矣。惟拳理深奥,必须循其法理,循序渐进,尤宜勤练不辍,更有赖名师指导,方能获有成效。

 以下几点是太极拳的益处:

    (一)太极拳各种动作柔和轻灵,平正简易,毫不费力,所谓“用意不用力”。无论男女老幼,尽人皆宜。且与一般运动有所不同,可以独自练习,亦可多人共同演练,互相切磋,不需任何运动器材及宽阔场所,更不受限于时间,不用担忧天气变化影响,随时随地皆可练习。尤其是郑子太极三十七式,删除不合理及不必要繁复架式,去芜存菁、删繁就简、由易而难,全套行架时间,快者七分钟,慢者十分钟,最适合今日工商社会各界人士学习。

    (二)太极拳松柔气沉,轻灵连贯,毫无紧张意态,能够舒展筋骨,流通气脉。久之呼吸深长,增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细胞活力能得维持正常,体内各部门器官机能逐渐强化,不但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有甚大裨益,且能充实骨髓,增进内劲。尤其是患有肺病、胃病、心脏病、神经衰弱之人和经期不顺妇人,如认真学习,确有显著效果。

    (三)一般的拳术以攻击为主,以有力胜无力,以快治慢,以强制弱,均为先天之本能,非关力学而有为也。惟太极拳适与其相反,其用全在意识,以柔克刚,以巧见长。如遇敌以猛力攻击,不予还击抵抗,即旋转松化,使其力落空失中,而攻击效能全失,我则牵拨而敌自倒;或顺其劲向而整体而放,可使敌受无力之感,以将其反弹寻丈外矣。故学拳对健身御敌均具有莫大功效。

    (四)练习太极拳能够加强身心健康,而在修养上,也有它相当的价值。太极拳讲究的是虚、静、沉、柔四字。因为“虚”的习惯养成,自然可以去除骄傲的习惯,使人心中平和,虚怀若谷;由于“静”的关系,可以使人神志清明,辨是非,明事理,思虑周到,增长应付事物的能力,即大学所谓“静而能后安,安而能后虑,虑而能后得”;更因不断练习“沉”,所以凡事不轻易动怒,可免丧气伤神,慢慢养成处于逆境之中,也能镇定沉着应付的气度;又因“柔”的影响,可使人性情和蔼,彬彬有礼,和平处世。在拳法上,能“虚”自然全身放松,则灵活运用;能“静”自然意志集中,则劲整致远;能“沉”自然气沉丹田,则下盘稳固,吻合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功理;能“柔”自然轻松慢匀,则旋转自如。所以习拳不但能祛病健身,还能改善气质,亦有助技艺进展。

三、相关研究

    (一)太极拳之实际保健效果(1990年,黄美涓等):研究的对象共110名,其中经常操练太极拳者58名,对照组为非从事体力劳动者52名。其中男性54位、女性56位。依年龄分为中年组(52 65)及老年组 (6678),两组男女的年龄、身高、体重等条件均相当接近。检查项目包括血压、心电图、身躯柔软度、皮下脂肪厚度、肺活量及详细心肺功能测试。心肺功能采用渐增式脚踏车运动来测验。在运动中纪录心跳和连续分析每次呼吸所得,并抽血测定血液最高乳酸浓度。结果显示无论是中年组还是老年组,练拳者每公斤体重的最大摄氧量均明显高对照组(P<0.03),尤以中年组更为明显。练拳者与对照组的最大换气量、最大运动量及无氧界线之摄氧量、氧脉及运动量均达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身体脂肪比例及胸腰屈曲度则没有差异。没有受试者在练拳中有明显运动伤害的发生。足见太极拳操练者的心肺功能的确优于对照组,故推论太极拳可能具有实际保健效果。

    (二)太极拳的健身效果(1992年,蓝青):以师大体育系邓时海教授的60位练拳弟子为实验组,以年龄相仿的60位很少运动的中老年人为对照组,每位受试者都接受一次最大运动测验,在运动过程中观察摄氧量、二氧化碳呼出量、换气量、氧脉、心跳等生理变量的变化,并比较两组心肺功能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练拳组的体能明显地较很少运动者好。练拳者的体能的确是由长期训练而来,太极拳运动的强度应该有中等以上。因此太极拳运动并非一般认为的"低运动量、轻松之运动"。在练拳组打拳的时候纪录心跳发现太极拳的运动量相当的高,对中老年人而言,已经接近一种耐力型的训练,因此能增进心肺功能,并且能加强练拳者的体能。

    (三)中年练拳者心肺功能研究及太极拳运动量评估(1992年,赖金鑫等):以35位中年练拳者为实验组,33位年龄相仿而很少运动者为对照组,每位受试者皆接受一次最大进阶踏车试验,做心电图监视,并进行逐次呼气气体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组之单位体重最大摄氧量及最大工作率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在无氧性界线时,太极拳组亦表现较佳的摄氧量及工作率。为了测得太极拳运动量,另外随机选几名练拳者,在其练拳时,以遥测心电图纪录其心跳反应。心跳在开始练拳后第10分钟达稳定,且为最大心跳的70%以上,直到练拳结束。

 (四)中老年男性从事太极拳运动之心血管反应及心跳率变化(1993年,蔡锦雀等):受试者为12名规律练习64式太极拳的男性中老年人(57±9),记录练拳前后之心跳率、血压、血流量、表皮温度、平均血压、皮肤血流阻力与RPP值。发现:(1)太极拳运动后收缩压显著上升而舒张压无显著变化。(2)太极拳运动后的心跳率与收缩压的上升使RPP值也显著高于安静时。(3)练习太极拳时的心跳平均值为113/分,约为最大心跳率的64%或最大心跳范围的39%。(464式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的运动强度在轻度与中度之间。(5)太极拳运动中心跳率变化相当稳定。(6)心血管与换气在运动后三分钟时已大致恢复安静水平。研究结论是:稳定的舒张压显示太极拳运动的安全性,对健康的中老年人而言是相当适合的运动方式;但是运动后的收缩压及心跳率的上升表示其对心脏仍有相当的压力,因此需依个人情况来调整运动强度。

    (五)太极拳初学者心肺功能之追踪研究(1994年,蓝青等):评估太极拳初学者在一年中的心肺功能、肺活量、柔软度、皮脂厚度之变化,以探讨太极拳运动的健身效果。研究结果显示:(1)肺活量增加:男生由3552±868增至3617±814ml;女生由2265±165增至2355±239ml。(2)柔软度提高。(3)躯干前屈角度:男生由56±13上升至65±10度;女生由66±13上升至75±13度。(4)肱三头肌及肩胛下的皮脂厚度均显著减少。(5)脂肪比率:男由 19.9%下降为18.1%;女由 25.1%下降为24.0%。足见太极拳运动可明显地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肺活量及身体柔软度,并可降低脂肪比率及改善身体组成。

    (六)太极拳对心肺功能之益处研究(1993年,Jin-Shin Lai等):以50-64岁不等的21位男性、20位女性为实验组,另找23位男性、26女性为对照组。在做增加脚踏车运动中,测量呼吸当达到最大运动量的时候,太极拳组的需氧量、脉搏及功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太极拳组的换气阀值,也显示出较高的需氧量、脉搏及功率。研究结果显示练习太极拳可能对老年人的心肺功能有帮助。为了评估太极拳的运动强度,在其中15位男性15位女性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时,测量其心率,男性平均心率为130±14bp,女性为127±13bpm。他们在练习太极拳时的平均心率有70%超出其最大心率。而研究数据也证实:太极拳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老年人而言,是相当适合的养生运动。1995Jin-Shin Lai等又研究太极拳对老年人心肺功能之影响,探讨其对减缓老年人心肺功能衰退有无帮助。研究结果显示太极拳组男女性的最大氧需求量的下降,皆较对照组来的少。在换气阀值上,对照组在VO2上有明显的下降。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受试者的平均心率大约等于换气阀值时的心率(维持53-57%的最大心率)。数据显示,若规律地练习太极拳,可能可以延缓老年人的心肺功能衰退。此外,太极拳对老年人来说,也是一种有氧运动。

四、养生与健康

    由太极拳的相关研究可得知太极拳的生理价值。然而,从太极拳的实际训练上来说,调息养气、静心养生更胜于科学上的佐证。如郑曼青大师所言:“一言兴邦,人在政举,国家安危之所系,人才已耳。孟子之言人才,大任将降,谓劳苦为何如,独具才能。而体格不足以副之,又为何如?有体格足以副其才能者,得称一时之强,稍事磨炼,年未周甲,已呈衰退,获居高位,以昏庸误尽苍生,又何如耶?以余观之,天下犹为易得,修养最为难言。颜回早夭,孔明寿促,国家之损失。孰有大乎是与,尽人皆之为之痛惜,而未究其所以为过也。箪瓢屡空,食少事繁,而由孳孳兀兀,不稍调节之所致也。孟子则不然,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之过人也。以是,颜子诸葛之短促,不怠乎孟子,亦以是也。太极拳之运动,以养气为主,气沉丹田,曰,气以直养而无害,盖宗孟子之言,今者欲学孟子,不知养气而习太极拳者,必不能逮乎孟子。然而学太极拳,不知孟子之所谓放其心而不知求者,恐亦徒劳其气无益,拳论谓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此即求放心。止于至善,直养无害,勿助勿忘,使浩然之气,油然而生。”

 而以太极拳来促进健康是否有难处?从太极拳的训练要领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行立坐卧或是言笑饮食之间,其实皆可以运用。所谓吸吐之间,皆收心摄气,致心气相守于丹田,时时保持立身中正、舌抵上颚、肢体放松,求得心思安定。诚如郑曼青大师所言:“行路或舟车中,或亲朋聚集,或听讲对奕之类,皆可乘废时,而收以心与气相守丹田之效。或朝夕遇清新空气,便勤吸取,闻秽浊之气,便闭气避过。行坐处卧时,运气同上。为行须注意足分虚实,实则足心贴地,向后往之手,亦实,气行手指。坐则随时危坐,竖起脊梁,虚站立也,一足实,足心贴地,疲则易之。卧必身向右侧睡,屈右腿,以左足背贴于右膝盖下,左手落于右胯上,右手托右颐,全身筋肉松沉贴席而已。谈笑勿过高声,气要由丹田发。有津液时,须咽下。饮食以时,量有限制,不急遽,不思虑,不言笑,沉气危坐,托碗近口。此皆收废时,养气之功,即求放心而已耳。能如此,则终日无一时不在太极拳运用之中。此余廿年经验所得,其功用匪言可喻。箪瓢屡空,食少事繁,何足虑也。我故曰,养生以气为主,惟无恒心者,不足与语耳。”

五、结语

    在节奏紧张、分秒必争的信息社会中,太极拳运动在片刻的休息时间就可着手进行,不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占用广大的场地;也不需呼朋引伴,可独立进行。在逐渐老化的社会中,真该做的是推广太极拳运动以取代增量的医疗投资。更应将太极拳运动推荐给青少年,于生活之中导正其人格品行,摒除偏激的血气方刚,代之正面的朝气活力。

 对个人而言,太极拳能增进健康、改变气质、陶冶情操;对家庭而言,太极拳能间接促进亲子、夫妻、兄弟姊妹间和谐;而对国家社会而言,能减少青少年犯罪等问题,更能直接增强国力。太极拳养生与全人之关系,不言而喻。

  

 

()
投稿信箱:zhongdagonghui@126.com 电话: (020)84111291、84112075 传真:(020)84113328、84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