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工会风采 > 中大教工 > 2011年第3期 > 教师节报道

我校桑兵教授、梁力建教授荣获第六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根据《教育部关于表彰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的决定》(教高[2011]7号),我校历史学系桑兵教授、附属第一医院梁力建教授喜获第六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学校将对本次获奖的教授进行表彰奖励,倡导广大教师以科学发展观和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指导教书育人工作,积极投身人才培养工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进一步提高研究型大学的教育质量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教学名师奖评选工作以来,迄今我校共有9位教授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桑兵教授教学科研情况简介:

         桑兵,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国家清史纂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
  教学方面,近年来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为:本科生:“近代中国学术史”,硕士生:“近代文化史”,博士生:“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与文化”,“近代中国思想史”,“近代中国学术史”,“近代中国政治史”。包括上述课程在内的中国近代史系列课程被评为广东省优秀重点课程。主持“晚清民国的社会与文化”研讨班。其作为主要参加者的教学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及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200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励。
  科研方面,已出版专著6部:《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台湾稻禾出版社1991年,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编著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目前主要关注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清代以来的学人与学术、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近代中日关系(以民间团体和学术交往为中心)等领域的研究,尤其以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为中心的十五年长期研究计划,正在联合海内外学人分阶段实施。
  先后赴东京亚细亚大学、汉城延世大学、京都大学、京都橘女子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政治大学等访问研究或讲学,任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所兼职教授。
  作为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所负责组织申报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主持的“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课题,被批准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
        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同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1999年获得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荣誉称号,同年被聘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2年获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

名师心得:

         天才与弱智都是极少数的,大多数人的智商十分接近。导致人们日后产生差别的原因,即是否用心与用力。研治史学,尤须聪明人下笨功夫,破除分科观念的束缚。今天以前的一切都是历史,因而历史本不分科,况且中国治学素来不重分科。可是今日的史学,无非分科的学史和分科的历史两种,其共同性则是以后出外来的观念系统重新组装历史。经过清季和民初的两度分治教学与分科治学,中国的所有思想学术文化被按照西洋统系分解重构,而且分科教学与分科治学相辅相成的潜移默化,本是后来的重构,反倒成为认识的前提、思维的方式。
        此外,分科治学将学问和本事原有的联系割裂,破坏了历史的整体性,在日后专业化不断加剧的趋势下导致学人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其责任虽然不应由倡导分科治学的前贤承担,毕竟反映了当时崇拜分科、以为可以根绝误谬偏蔽的盲目性。只有分别一般倒述的分科之学史、近代以来学科发生演化的分科史,以及面向未来的分科之学,才能掌握历史事实、观念发生及其衍化的关键,沟通而不附会。回到“无”的境界,探寻“有”的发生及其演化,是探究分科历史的行之有效之道。就此而论,跨学科已受制于分科的成见,不分科才可能回到历史现场探寻本来的意境,重现史事而非创作历史。

 

梁力建教授教学医疗科研情况简介

        梁力建,附属一院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中山大学教学名师”等称号。现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外科学课程负责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外科学教学团队负责人。历任肝胆外科主任、大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现担任外科教研室主任,肝胆外科学科带头人。
        长期在临床教学第一线工作,多次长时间脱产带教学,从教学秘书工作做起,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从组织教学工作、教学课程编排、考试改革、多媒体教学等,都把与时俱进的新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中。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学》第5、6版,并获得卫生部规划教材二等奖。主编9部著作。参加编写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外科学》规划教材。他主持制作的CAI课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一直坚持外科学大课讲授、临床见习和实习带教,言传身教,获得学生高度评价。两次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现为中山大学医学教育督导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临床科研工作方面,多次获得科研和教学基金资助,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心脏停跳/不停跳下肝癌及右心房癌栓切除术”,国内首例“婴幼儿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妊娠合并晚期肝癌的肝切除术及分娩术”。享有较高的国内知名度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在肝癌的治疗、临床肝胆病人营养支持等方面获得教育部、省科技、省医药卫生进步奖共12项,其中主持4项。获得第四届柯麟医学奖。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200多篇,第一作者100篇,其中SCI文章15篇。 
         现任国际肝胆胰外科协会会员、中国区分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胆道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并兼任中华外科、中华普通外科、中华消化外科、中华肝胆外科等19家杂志的编委、副主编等职务。
 

名师心得

       选择教师就选择了终身学习的职业。一个有魅力的、能让学生信服的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准确的表达力。因为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影响学生。每个学生对老师都有一个印象,如果很久以后,学生仍然能说出你在教学中曾经有过的特点,说明你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才能说是成功的。
        教和学从来就是相长的。教学者需要读书、备课,能不断地对基本问题、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复习,并不断吸纳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学生好像是带着空的书包来装载知识的,就看老师能有多大的能力给他们带走最多的东西;或者,学生也好像是一张白纸,就看老师能否在纸上给他们画出美丽的图画。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收获,同时也不断地启发着老师,成为一种促进教与学的动力。
       要尽量记住学生的名字,最好是第一节课就开始认识每一位学生,认识学生的方法之一是对难以记住姓名的学生反复提问,通过提问记住他的名字。这样,学生会感到惊讶、也感到老师的亲切,容易增加师生间的互信和互动。能选用简单的语言和例子或者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解释复杂的问题,是最难的教学。
       医学生要做到耳勤听、眼勤看、口勤问、脑勤想、手勤动,往往在听、看、问、想、动中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甚至将影响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医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应善于吸取教训,不断学习,特别需要把别人的教训当成自己的教训来吸取,才能避免错误、不断提高。
(教务处供稿)

()
投稿信箱:zhongdagonghui@126.com 电话: (020)84111291、84112075 传真:(020)84113328、84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