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育学院古南永副教授荣获“广东省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2011年教师节期间,省教科文卫工会为表彰和宣传先进典型事迹,进一步推动全省师德建设,在广大教师中形成比师德、学先进的良好气氛,经省师德标兵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和社会公示,我校教育学院古南永副教授获得省教科文卫工会授予的“广东省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古南永副教授事迹简介
古南永,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系副教授,1994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到中山大学任教至今,主要从事伦理学、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
一、爱岗敬业,教学工作量大质优,受到学生和同行的广泛赞誉
从事大学教学17年,主要担任《伦理学》、《中西道德论比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一直主张、坚持培育“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品德”这一宗旨,对教学认真负责、高度投入;教学工作量较大,多年来每周教学课时在10-21节之间;多年来在学生的教学评议中名列前茅。作为主讲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于2003年被评为第一届国家级精品课程,是同类课程中的第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作为教研室主任,所在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选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在教学工作中,展现出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形式生动的风格,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同行的高度评价。这样的教学,奠基于弃工从文、热心教育的情怀和追求卓越教育的志趣。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古老师逐步形成了“健全人格的教育”、“教育要超越教化与培训”等教育教学理念。他认为,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它以升学考试为导向,为了训练考试的能力而忽视了全面素质的培养,体现为教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对物认知方面,而忽视了对己及对人认知、情感和意志品质。应试教育偏重于灌输关于外在物质世界的知识和观念,培养相关的技巧和能力,而忽视了培养健全的心灵和人格。已超越了应试教育阶段的大学教育,应弥补以前阶段教育的缺陷,实施健全人格的教育。大学教育要传递知识,训练技能,但首先要培育健全的人格,养成美好的品德,知识和技能才有所依托,才能发挥积极的价值。健全的人格,在内心体现为知识、情感、意志品质的健全统一,这种统一是人格的统一;对外表现为心灵与物质世界、自我与社会(包括他人)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品德的和谐。教学与求学之目的,应是这种统一与和谐。
二、一直兼任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帮助了许多有需要的学生
多年来兼任个别心理辅导;开设《心理学基础知识及应用》等心理教育公选课;在本校及省内外高校作过《心理、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性格、修养与心理健康》、《压力应对与情绪调节》、《世道变迁与人心调适》、《过劳与慢性疲劳综合症》、《自杀与心理危机干预》等数十种讲座,惠及数万听众;自网络尚未普及之前,设置过心理咨询信箱,答复过大量咨询信件;在网络及手机普及以来,除面询外,也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授业解惑。例如,收到过的最长一个咨询电子邮件是附件word文档46页,他仔细审读和回信就用了5个多小时;收到过的最长手机短信是3000多字(倾诉、咨询关于性别意识的困扰)。多年来,这些工作默默地进行,付出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也帮助了许多有需要的学生。
在这样的角色和作为下,有些时候成为学生或学校首先想起的求助对象,也就会有更多的担当。例如,2006年初某大学接连发生四例跳楼身亡的危机事件,学校氛围紧张,古南永老师受邀作了《压力应对与心理危机处理》的大型讲座;又如,某天下午收到手机短信“古老师,我知道您工作繁忙,比较累,但是我希望您依然能尽快抽点时间看一下我刚刚发给您的邮件,因为是关乎我一个朋友的性命的。拜托您了!”发短信和邮件的是本校学生,但邮件所要求助的是其在外地的同学,因邮件内容涉及到自杀的意念,在这种情况下难以拒绝,就与当事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电话交流。
三、善待学生,诲人不倦,热心课外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在常规的教学工作之外,古老师长期受邀指导学生社团的活动,如担任学生社会调查小组的指导老师;对参加外来工子弟学校志愿教学活动的大学生进行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业务指导;对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比赛的学生进行学术培训等。除课程作业及心理咨询外,还收到大量学生的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请教或讨论有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话题,几乎都热心回应。在目前的考评制度下,这些与学生的交流占用大量时间,无疑影响教师的“业绩”,但是,大学生很需要这样的老师、这样的作为,这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体现大学作为师生共同体的特性。
四、服务社会,传扬先进的教育文化理念
利用所学专长,古老师曾多次到广州市残疾者英语培训中心,为学员讲授素质教育及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在广州图书馆为公众讲授“羊城学堂”讲座《IQ、EQ与MQ——少年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健全人格的教育》;代表学校参加暑假“三下乡”活动,为云南省澄江县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作过多场关于素质教育及心理健康的讲座;多年来十余次为香港公务员或专业人士培训班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与国民性》、《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未来的影响》等专题课程;多年为全校新入职同事讲授《教师职业伦理与师德》。在这些工作中,以博闻强记、内容丰富、讲述生动、富有启发性而广受好评。
以上这些作为,既体现了一个敬业爱岗、热心教育工作的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反映了其对教师职业伦理与师德的深入思考。古老师认为,师德有若干层面和内容,其中最基本的是有关教育和教师的法律、规章,如国家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以及学校的有关管理规定,以至聘任合同里的相关条款。遵守它们,乃因它们是一种公共的、外在于个人的要求。在这个条件下,能得到工资福利、带薪假期、职业安全等报酬及保障。至少在形式上,它提供了一条底线,在这条底线上,可以说有了基本的职业操行。
可严格地说,这种对外在规则的遵从,是“伦理”,而非“德性”。心理学实验中的许多动物,都能因某些激励机制而强化某种行为。现代社会的激励机制,尽管条款多如牛毛、细如牛毛,基本假设仍不过韩非子所说,“夫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即使有所权变,考虑的因素主要也是才,而非德。可是人们知道,一方面,外在规范的制定,立足行为而非心理,效果而非动机。另一方面,任何理性化的量化管理体系,都无法绝对公平,因为许多工作是难于量化的。为此,职业道德被不断地强调。对教育界,师德的必要性是明确的。问题是:在既不能力驱,又不应利诱的情况下,师德如何可能?
学术性、思想性的工作,是长时段的文明积淀,它有别于短时段的政策实施,也有别于中时段的制度变革。借用思想史的术语,“革天”的周期远比“革命”和“改革”长。学术和教育的贡献及报偿,周期是漫长的,社会的激励和报偿可能难以在短期内兑现。学者和教师,有道义上的责任对这样的报偿持超然的态度,并意识到终极的激励恐怕难于指望外在的、人际的和社会的领域,而只能来自心灵的信念、热忱、选择和责任,一种有所为的自觉,有所不为的自律。
正是这样的自觉和自律,涵育着前述的所作所为,体现着一个大学教师的职业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