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工会风采 > 中大教工 > 2010年第4期 > 中大人文

永久的怀念


 

传播学院  李庆双

伸进我窗口的一朵紫荆花凋谢了,就在前几日她还是那么鲜活,让我忍不住去触摸。一个女教师走了,如风一般远去,再也不回来了。在昨日学院张贴的讣告上,我看到了这则消息,有些心惊,有些难过,因为我对她是熟知的,曾在学校同一栋层楼里居住,我住东头,她住西头。只是这次,她真的西去了,终年61岁,一个不算老的年纪。

她是个热心工作的编辑,多年来,用心地编辑着自己手头的书稿。由于经年的用眼,视力也受到伤害。但看得出,她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向我展示自己编辑过的书籍时,眼里有掩饰不住的快乐。

她曾是个幸福的妻子,有着恋爱的甜蜜和小家的快乐,后来婚姻的变故,给她很大打击,但她总是乐观以对,和别人提起前夫时,只讲他的好处,只是不提她内心的隐痛和落寞。

她是个好母亲,离异后,孩子跟了前夫,她说这样孩子会有个好的前途,但她在家里一直为孩子精心地保留了一个房间,等着儿子归来居住。她为儿子而自豪,儿子考上了北大并留在那里,她后因病做手术去了北京,和儿子度过了一段最后的时光。

她是个好人,那么热爱生活,在自家的阳台上养了许多花,用来点缀生活。她还养了许多鹦鹉,放在前后整个封闭的阳台上,而不是关在狭小的笼子里,好使鹦鹉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她是真心爱这些小鸟的,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总是把最好的食物和水果给它们吃,她还把幼小的鸟放在自己的被窝里,怕冻着它们,外出时,还把刚出生的小鸟装在袖子里,好随时照料。对有些残疾的小鸟,她更是悉心呵护。临去外地治病前,她为小鸟都找好了去处,有些送了人,有的放到东郊园外。在放飞这些相伴多时的小鸟时,小鸟仍停留在她的肩头和身上,久久不愿离去。她还留下几只残疾的小鸟在身边,因为这些残疾鸟既无法放飞,也不好送给别人,我不知道这些残疾鸟的最终归宿,但愿它们都有好的去处。

   她曾说退休后回到成都下过乡的地方去养老终身,那里有她熟悉的风景和乡情,在那可以心安。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只是带着伤痛和病体回去的并长眠在那里。这样也好,因为人终要走的,在一个四处飘荡的世界里,能安葬到故乡,该是幸福的。

她是个平凡的人,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做些平凡的事。毛泽东在《纪念张思德》中曾这样说道:“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她是不需要开追悼会的,因为她要求丧事从简,静悄悄地走,不需要打扰别人。也许她还够不上中大的卓越服务奖,但正如黄达人校长所言:“能够几十年坚持于自己的事业,服务于学校,这份坚持就是卓越的”,因此,她也是卓越的。

我得益于她,吃过她的一次饭,受过她送的一些土特产,最重要的遗产是:我也受到她的影响,养起了鹦鹉,只是她的鸟都不在了,我的鸟还在雀跃着。我也有愧于她,她在北京治疗期间,我竟疏于问候,后来就失了她的音信。因此,我要写篇文章纪念她,不是为了忘却的记忆,而是为了永久的追思。

   去的终该去,留的终须留,我不用提及她的名字,熟悉的人会有所知,有心的人也会知晓,愿她一路走好,得到永久的安息!

 

()
投稿信箱:zhongdagonghui@126.com 电话: (020)84111291、84112075 传真:(020)84113328、84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