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工会风采 > 中大教工 > 2010年第1期 > 前线纪实

忆在四川灾区的日子


  作者按:20087月至20091,团中央从全国选派百名团干部赴地震灾区支援抗震救灾,作为一名中大教工,我在学校领导、同事和家人的大力支持下,奔赴灾区前线参与重建。180个日日夜夜虽已过去一年,然半年所见灾区河山破碎之惨状,所闻九州恸定共赴国殇之声,所历中大教工学生无私援川之事,时常历历在目,犹动心头,常萦梦间。应《中大教工》之邀,我将援川的一些往事原汁原味地整理成篇,其中有关中大师生奋战灾区一线的资料,也做历史保存之用。
 
大渡河上的藏羌古城
  72,全国101位年轻人齐聚成都,整装待发,他们将分别前往四川、甘肃、陕西的受灾县,不时的余震仍在侵袭这古老的四川盆地,巴蜀大地上仍然穿梭着运载各类救援物资的车辆。我被分配到距离成都400余公里的阿坝州金川县,一座只在历史典籍中听说过的神秘藏地。
  金川,因清代乾隆两次攻打“金川”的历史事件而闻名于世,位于川西北高原,大渡河上游,属嘉绒藏区的中心地带。全县总人口7万余人,共有藏、羌、回、汉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占80%。全县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闭塞,属省级贫困县。同时,又是大骨节病区,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病一体的县。
  2008年的5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改变了这座宁静的边城,县域地震裂度为7 度,23个乡镇全部受灾,因地震遇难50人,受伤28人,失踪9人。全县倒塌房屋和造成各类危房4408间,直接经济损失119267万元。地震发生后,由于成都到汶川的道路全部被埋,大批救援物资无法运抵受灾最为严重的汶川、理县、茂县等,此时方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通往震中映秀的咽喉要道由于山体位移淹没于崇山峻岭之中,仅剩一条从成都经雅安、丹巴、金川、马尔康、理县最后到达汶川的S211线畅通,金川成为了这条“生命线”上的中转站。凌晨3点,我抵达金川县城,抬头望了望这川西高原上的夜空,竟如此之近,触手可及的满天繁星布满了朗朗的夜空,满大街上全是些抗震救灾的标语和横幅:
    患难之中见真情,化悲为力再救灾
巴山蜀水连南粤,金川涌动川粤情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流自己的泪,出自己的汗,自己的家园自己建。
……
一条条标语讲述着正在发生着的灾情,一条条标语立下了四川人民不屈不挠的抗震决心,一条条标语写下了广东人民无私援助金川的拳拳情谊,一条条标语提醒着我肩上沉甸甸的担子。我来了;灾区,我来了!带着千里之外一所以“天下为公”为立校之本的大学10万余名师生的的重托,也带着临行前新婚妻子千叮咛万嘱咐,我开始了毕生难忘的灾区生涯。
 
最冷小学里孩子们的棉衣
灾区的生活是充实而单调的,我给自己总结了十六个字:下村建房,上山调研,筹款上课,引资助学。按照金川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必须在20096月之前完成全部农房重建,我平生第一次当起了“包工头”,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承包了咯尔乡金江村3户民房,建筑工地热火朝天的日子让我仿佛想起了知青上山下乡的日子,边喝咂酒边给纯朴的藏民们讲解救灾补偿金和贷款建房政策也是十分充实的事情。阿科里乡是金川比较偏远的山区,海拔有4000多米,受灾牧民众多,团县委委托我对这部分牧民做深入调研,写成《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思想状况及对策分析》。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藏族同胞的饮食起居,第一次连续五天没有洗澡也没有吃上青菜,第一次穿着藏服蹩脚地跳起了锅庄,第一次感受到了天府之国藏族同胞的耿直与善良。
或许是来自高校特有的职业敏感,我一开始就关注了受灾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先后通过各种渠道、想尽一切办法筹集各类资源20多万元,引进资助学生项目5个。20081126日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刊登了《四川:团的事业融入灾后重建》,其中有这么一段:
知名度不高的灾区,也是团省委关注的重点。因为各地团组织汇总到团四川省委的情况显示,有的灾区在满足物资需求方面还有一定困难,原因之一是它们的知名度低于汶川、北川等地。
以不太知名的阿坝州金川县灾区为例,该县马奈乡小学全年平均每天日照时间不足两小时,由于家里贫困,很多孩子两人共睡一张床,以互相取暖。但这里迟迟未能得到外界的冬衣捐赠。马奈乡团委于是把情况层层反映到团四川省委,团省委恰好和蓝光集团一道,为灾区学生量身定做了17万套冬衣。团省委安排了285套,送到马奈乡小学。当地百姓说,马奈乡团委立了大功。
11月的一天,我在下乡调研的途中发现了马奈乡小学,在这所阿坝州最冷的小学,我静静地在孩子们的宿舍里躺了一个小时,盖着单薄的被子体验儿时寄宿才有的滋味,于是乎有了向上层层呼吁的冲动,也才有了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在地上打滚的兴奋模样,那一幕至今在我脑海中仍然无法忘却。正如我在给团中央的挂职感言中所写:
我永远无法忘却那所高半山小学里孩子们清澈而渴望读书的眼神,我永远无法忘却那所每天平均日照不到2小时的小学里孩子们朗诵时颤抖的声音,我永远无法忘却孩子们步行四个小时归家的那条蜿蜒小路。作为一名高校的团委老师,我见证了金川这个西部贫困县灾后重建的全过程,我怀揣着那份对小学生们的爱,一如在大学里对学生那份同样的爱,完成了我自身灵魂的洗礼,兑现了对挂职郑重的承诺。
以主人翁的精神做“客人”做的事情,以“正式工”的投入扮演好“临时工”的角色,这大概就是我在金川对自己大致的定位。
 
灾区处处中大人
地震发生之后,中大10支医疗队的教职员工千里驰援灾区,各个附属医院勇担治疗灾区伤员重任,学生志愿者争先恐后陪护伤员的事迹早已传遍校内外。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到了那片期待重生之地才能真切感受到当初中大数位师生深入险境之不易,向死而生之孤胆。
7月的某一天,我在金川接到了两个要求来灾区自愿服务的电话,一位是中大公卫学院本科生毛国剑,一位是附属三院副院长单鸿教授。单教授曾于518日率队前往重灾区绵阳开展心理救助等一系列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今要亲手把唯一的儿子交给我继续重建灾区,我深感所负职责之重大。就这样,两位中大的年轻志愿者在金川县度过了他们难忘的暑假。
期间,校党委郑德涛书记带队亲赴四川,看望并向我了解了灾区重建状况和我校志愿者的生活工作情况。殷殷关切之情深深激励着我,来自母校党政领导和师生们的温暖在灾区显得倍暖心窝。中山大学团委暑假三下乡队伍也来到汶川映秀镇,校党委朱孔军副书记亲赴灾区看望我和我校派驻汶川的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带来了中大师生殷殷的关切与深深的问候。全部在震中汶川县服务的我校志愿者没有辜负母校的期望,书写着中大在灾区一个又一个传奇:
林曼平,生科院2004级本科生,曾获得过中山大学校园歌手大赛总冠军,作为志愿者代表向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卢雍政汇报大学生重建灾区;
谢小燕,资讯管理系07级硕士研究生,20086月主动申请休学一年,进入重灾区汶川县当一名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2008年下半年在确诊为胃癌,85﹪的胃被切除之后仍然心系灾区,坚持完成学业。
……
中大的志愿者们和全国的志愿者一样,在时有余震的险恶环境下坚守岗位,牢记职责,将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巴蜀大地的山山水水,他们的笑容与泪水陪伴了天府之国的日日夜夜,他们见证了英雄的四川人民重建家园的全过程,而他们的志愿服务本身就是一篇值得大书特书的英雄谱。我在汶川分享了他们灾区生活的酸甜苦辣,深深震撼于他们乐观而豁达的精神面貌,从他们的身上我隐约看到了中华民族稚嫩而不屈的脊梁,看到了这群沐浴在改革开放岁月里80后一代别样精彩的人生,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一群四川永远不会忘却的时代英雄!
中大对灾区的感情不仅体现在前线,而且体现在了后方。中山大学机关党委党宣办支部筹措资金长期帮扶金川县咯尔乡马场村小学学生;管理学院07EMBA深圳班捐资两万元为金川县全县中学购买文体用品;管理学院校友卜功元先生出资8万元设立“中山大学卜功元助学金”分批资助金川县中学优秀在读生,等等。大灾大难显大爱,中大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以无比的担当和勇气再次书写了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希冀。对我个人而言,这是我生命中最特别、最难忘、也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在给团中央的挂职感言中我写道:
挂职灾区是一次精神的复归。五四之光是青年心中永远的明灯,敢于担当是青年团干不变的品格。大灾期待大爱,大灾呼唤大勇,我在灾区深深地感受到了我们青年精神之不死,我们青年脊梁之不倒。在我所看到的抗震救灾战场,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熠熠闪耀的团徽;哪里有求助,哪里就有猎猎飘扬的团旗;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拳拳之心的团员。这是一次青年精神复归的生死见证。
挂职灾区是一次开放的作文。有如一道没有命题的作文,中心思想是“灾区重建”,基本内容是支援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如何谋篇布局取决于我们每位挂职团干双手的勾勒。壮丽秀美的天府山川激起了我们为之挥毫泼墨的青春豪情,支离破碎的巴蜀大地唤醒了我们重建美好家园的激昂斗志。看到了那一栋栋我承包重建的农房拔地而起,看到了那一笔笔助学基金发放到受灾学生手里,看到了一批批书籍陈列在小学的图书馆里,看到了一个个书包背在了孩子们稚嫩的肩膀上……我第一次感受到,我们所写的作文是如此的厚重。
挂职灾区是一次生命的体验。亲历了连绵阴雨之下路断桥跨的现场直播,目睹了基层党员们强忍丧亲之痛埋头废墟重建,陪护了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谢小燕在省医院那刻骨铭心的日日夜夜,体验了每天住在泥石流山脚下的恐惧与后怕,我生命中的180个日夜也许太短暂,但却是最深刻、最宝贵和最有意义的永恒片断。愈是艰难险阻,越能考验生命,愈是大灾大难,愈能砥砺品格。
 
结语
怀揣着一份对自然灾害所造成人类巨大苦难的深深怜悯,梦想着那份和平年代战斗在没有硝烟战场的豪气干云,我在那美丽神奇而又百废待兴的震区度过了180个日日夜夜。
每当夜晚回到山脚的农房准备休息时,我都会抬头望望那漫天的星斗,彼仿佛是一块块川西高原苍穹之下散落人间的宝石,繁星离我从未如此之近,繁星对我从未如此调皮。银色的月光抚摸着那一排排简陋而异常坚强的板房,似乎是为他们盖上了被子。每当清晨我推开房门时,映入眼帘的是那片片苍翠的雪梨树,蜿蜒雄伟的远山拥簇着嵌入云端,蓝色的天际偶尔会掠过一朵朵白云,习惯了大都市里喧嚣的我还能奢求什么呢?把凝望当享受,以自然润心灵,我把我的爱给了灾区那些脸上泛着高原红的孩子,给了那一片废墟之上期待春天的老树,给了那一片陪伴着我度过峥嵘岁月的绿水青山。
 
:挂职期间所获奖项和文章
1, 20089月,被推荐为阿坝州“省外来州服务优秀志愿者”候选人;
2200811月,获阿坝州金川县中学优秀校外辅导员;
3 200812月,获阿坝州金川县推荐参评四川省共青团调研奖;
4200812月,获四川团省委“灾后重建青年怎么干”征文比赛三等奖;
5200812月,获四川团省委颁发的“四川省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称号;
620091月,《遍地英雄——记汶川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群像》收录入2008年《四川省文史资料选辑》;
7,受四川团省委组织部委托完成《团中央选派赴地震灾区挂职团干部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和《团中央选派挂职团干部对接情况调查报告》调研报告。
 
()
投稿信箱:zhongdagonghui@126.com 电话: (020)84111291、84112075 传真:(020)84113328、84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