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工会风采 > 中大教工 > 2009年第4期 > 中大人文

我心中的良师


教师之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地位可谓至尊,在西方,教师的工作被誉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在中国古代,教师在“天地君师亲”的排序中位列第四,还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社会对教师的总体评价和要求。教师的称谓,有经师、人师、良师、名师、大师、宗师之别,在此不一一细说,那何谓良师呢?
良师是求“真”的,热爱知识,追求真理,并把人类的知识和文化加以传承,因为追求真理是大学的应有使命,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良师,在身体力行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路上,会告诉自己的学生:“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改变命运”,要“认识你自己”,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和真理的重要性。良师,会以自己的求知热情,激发起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求,古代哲人说过:“头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种。” 牛津大学有这样形象的比喻:导师在学生面前“喷烟”,直至在学生心里点燃火苗,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读中学的时候,我对英语曾是门外汉,也谈不上兴趣,是一个老教师的循循善诱,激发了我对英语的狂热,使我最终考上了大学英语系。良师,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教学生求知的方法和探索真理之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大学时,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快速阅读法,使我能在短时间里能大量阅读更多的书籍,这一方法使我至今受益。良师,会告诉学生:要坚持真理,不断创新和追求超越,也包括超越老师,正如古人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良师是求“善”的,以自己的德行,感染学生,并教学生行善之道,因为大学之道在于“求善”。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我们的校园里才有了以“明德园”和“至善园”命名的学生宿舍楼。教育的任务是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教书“和“育人”密不可分,正如“传道、受业、解惑”是三位一体的。光“教书”和“受业、解惑”而不注重“育人”和“传道”的老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和“经师”,不能称为“人师”和“良师”,所从事的工作也只是份职业,而不是事业。“良师”和“益友”连在一起,教师不能只是站在讲坛上俯瞰学生,高谈阔论,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及,良师会以平等的视角,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倾心交谈,做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觉得老师既可敬又可亲,我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前身“益友社”正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良师懂得要“善待学生”,首先自己心中必须有“善”,把善的种子传递给学生,他会告诉学生要善待自己,学会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学会活在当下,学会如何获得幸福和内在的满足感。良师,会告诉你:要善待他人,学会如何做人和与人相处,让你懂得“做人”比“做事”更加重要,“明德”比“求知”更值得追求。良师,会让我们知晓“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让我们追寻有意义的生活,良师会鼓励学生以德为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良师,是有大爱之人,因为有善的人,必有仁爱之心,把学生视如己出,能在心底里发出“学生就是我的生命”的呼唤。在读博阶段,我有幸师从李萍老师,是她的一堂课,深深感染和打动了我,让我懂得教学是门艺术,好的老师和好的一堂课可以滋润人的情感,震撼人的灵魂,还可以改变人生的方向。直到那时,我才意识到,大学读的英语专业只是给我工具理性,读硕士时的历史专业也只是使我明智,而读博时的学校道德教育课程才使我“明德”,懂得了如何做人和生活的价值及意义。
良师,是求“美”的,他(她)会告诉学生什么是美的艺术和美的生活,并身体力行把自身的美展示给学生,因为大学是“求美”的。蔡元培先生主持北大时,十分注重“美育”,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在推进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他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中山先生把“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甚至“悦口之味”都看作是美术的范畴。良师,不必是艺术家或美术师,但要懂得美和欣赏美,他(她)会告诉学生去追求和创造美的生活,学会超越功利性的学习目的,学会诗意地栖息。良师,会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在课堂上或风度翩翩,或气质高雅;言谈之间,或风趣幽默,或侃侃而谈,或娓娓动听,而不是语言乏味,面目可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良师,不会对学生信口开河,或衣冠不整,即使在日常的校园环境中,也善于营造美的生活,通过自身的美,使学生如沐春风,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
我的导师李萍既是国家级教学名师,也是我心中的良师。她是求“真”的,对知识充满渴求,总是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克服许多困难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并把自己获得的知识不遗余力地传授给学生。她是求“善”的,她所从事的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使她能很好地理解教育的真谛和学生的需求,也能更好地善待学生。她有教无类,对学生既因材施教,更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厚爱。她重视爱的教育,对学生充满了感情,学生的一举一动都牵挂着她的心,她常说“学生就是我的生命”,她告诉我要永远做一个真诚的人。李萍老师是求美的,既有自然的外表之美,更有知性的美和心灵的美。听她的课是种艺术享受,能滋润你的情感,打动你的心灵,启迪你的人生,有如沐春风之感。她优雅的外表和独特的气质,已成为中大康乐园一道亮丽的风景。记得校报在报道李萍老师当选为国家教学名师的文章中,曾用了这样的标题“大爱大智 大美”,我想这是对李萍老师追求“真善美”的最好概括,她无愧于名师和良师的称号。我愿意把一首诗献给李萍老师和所有的良师。
            
教师之歌
 
有人说,
你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
如红烛,
燃烧自己的心,
点亮不眠的长夜。
那灿烂的星河,
和日月的光华里,
也有你的光和热。
 
有人说,
你是辛勤耕耘的园丁,
如春风,
绽开爱的笑靥,
吹放了满园的花与叶。
那桃李的芬芳,
和花草的锦绣中,
也有你的香与色。
 
 
作者:李庆双
                                                                                                       单位:传播与设计学院
()
投稿信箱:zhongdagonghui@126.com 电话: (020)84111291、84112075 传真:(020)84113328、84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