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我校许宁生教授、陈小明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结果,我校许宁生教授当选为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陈小明教授当选为化学部院士。
许宁生教授是真空微纳电子学家。1957年7月生于广东普宁,籍贯广东澄海。1982年毕业于我校物理系,1986年获英国Aston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学通报》副主编,国际信息显示学会北京分会主席。
许宁生教授长期从事真空微纳电子学研究工作,主要开展了新型场发射冷阴极和真空微纳电子源阵列器件的基础研究,以及它们在功能器件上应用的探索性研究。研究了大面积金刚石及相关薄膜场发射特性和机制,发展了物理解释模型,并研究了类金刚石薄膜在真空微电子源阵列的应用。研究了纳米冷阴极场发射的应用基础问题,发展了纳米冷阴极材料可控生长及电子源阵列制作的技术,并研制出新型纳米冷阴极原理型器件。研究发展了“金属一绝缘体一金属”微结构电子发射模型和印刷型冷阴极电子源制备技术。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陈小明教授1961年生于广东揭阳。分别于1983年和1986年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我校。199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我校任教至今。1995年起任教授。现任我校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陈小明教授长期从事功能配位化合物化学与晶体工程研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发展并创新了配位聚合物的可控组装和结构调控方法。特别是外界物理和化学刺激呈动态响应的“智能”和“开关”型等动态变化的微孔结构、磁性微孔结构,以及互穿网络结构、螺旋结构,以及超分子异构体结构等。二是作为主要开拓者,发展了溶剂热原位金属/配体反应方法,发现了10多种用传统方法难以进行的金属诱导有机分子反应,并将有关的原位反应方法应用于微孔结构配位聚合物的可控组装。利用晶体工程方法,开展了多步溶剂热原位金属/配体反应这一复杂体系的反应机理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校党委宣传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