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工会风采 > 中大教工 > 2009年第3期 > 教师节专题

200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事迹


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物理学系是中山先生1924年创立中山大学时建立的首批院系。学院现有物理学系、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和微电子学系等三个学系,设有物理学、材料物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物理学两个专业为广东省首批名牌专业;微电子学专业是首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显示材料与技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科研机构,致力打造强理强工特色,是广东省唯一同时拥有理学(物理学)和工学(光学工程)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单位。学院还拥有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点;拥有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和光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国家物理学科学研究与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是物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一、与时俱进,孕育育人新理念;以人为本,塑造师德新精神。

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学院领导班子团结协调,勤政廉政,依法治教,规范管理,注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素质提升,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开拓创新精神。

在办学过程中,学院注重育人理念的发展,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办学特色;确立了理工并举、强理强工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明确了在培养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的同时,造就多学科复合型和开拓型人才的办学思路;制定了加强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注重实践训练;国际合作办学;规范教学程序,保障教学质量的培养措施。

多年来,学院逐步形成了务实、进取、理性的学院文化,明确了厚德明理、励志善工、浩然直养、经世致用的育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师德新精神的塑造。学院强调全员育人,坚持师心慈 师仪端 师风正 师志坚 师学勤 师业精 师纪严师德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德理念,要求教师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学院还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广大教师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多个教学和研究团队获得了广东省教育厅、科技厅以及广东省委教育工委等的表彰。

 

二、引进与培养并重,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学院一直重视研究队伍建设,以规模适度、结构优化、高素质、高水平、团队化为目标。

一方面,通过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引进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2004年以来,共引进优秀青年学者13人。另一方面,通过对青年教师的重点支持和培养,使一批有潜质的青年迅速成长为学术骨干。

学院还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在平板显示材料与技术、光电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技术等多个研究方向形成了实力较强的科研团队,从而提升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能力。通过团队的建设,也促进青年骨干的迅速发展。近年来,3人已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担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已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通过引进和培养,学院已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以中青年为主、学术思想活跃、知识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富于合作与创新精神的教学和研究队伍,现共有教师101人(5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88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36人,88人拥有博士学位。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

 

三、强化本科教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学院将本科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通过制定和实施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程、教学督导制度、学院领导听课评教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和新任课教师试讲制度等一系列教学规范和质量保障制度,有力地保证了本科教学质量。

学院还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多校区办学的特点,积极推动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行双层课程结构,在不增加一般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学院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通过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将实验课从理论课的隶属地位中解放出来,按照实验研究自身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并通过分层次教学、设置创新性实验、实行低年级导师组制和高年级导师制、将本科实践教学和现代先进产业技术结合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本科生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另外,学院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索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还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强化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并依托物理学国家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及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训练机制。通过设立本科生科研项目、开展学术竞赛活动,以及建立学术讲座机制等,很好地促进了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6人次;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发表了80余篇学术论文。

 

四、加强研究生培养,建立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通过建立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把业务素质、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把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针对各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调整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适当加大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分别制订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竞争力,造就基础实、能力强、思维活的创新性人才。

同时,学院利用凯思奖学金国际合作培养博士生计划等,通过参与导师的国际合作项目、与境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邀请境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指导、派遣研究生到对方机构进行学习和合作研究等各种方式,提高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人才。

近五年来,学院共培养博士研究生近288人,硕士研究生538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125人,授予硕士学位274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63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64人。研究生表现出优秀的科学素养和较高的研究水平,在学期间在Physics Review Letters等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568篇,其中,被SCI收录共475篇次,被EI收录93篇次;陈军博士和佘峻聪博士的毕业论文分别获得2006年度和2007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周军博士的毕业论文也已通过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评审并进入公示阶段。

 

五、拓展办学渠道,加快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步伐

学院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模式,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近年来,相继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近期,我院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又取得了重要突破,与法方签订了在珠海校区合作建设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的合作意向书。双方将以中法两国政府扶持、大学企业通力合作的形式,在我校珠海校区建立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以法国工程师学院精英式教学为基础、高水平科研为突破口,在华南建立核工程与技术高级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基地。此外,我们还在筹备共建核能联合研发中心,并力争将核能研发中心和核工程学院建成为我国南方核能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六、以科研为导向,凝聚科研力量,追求卓越

近年来,学院的科研工作瞄准高水平、高技术成果,围绕国家、广东省的战略发展和经济需求,以现有的优势方向作为科研工作的主线,着力创新,力求突破。

 学院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平台和建设高水平研究队伍和研究团队,全面提高了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研究项目的能力。近五年来,新获准承担了国家“973 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以及广东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技术招标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40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6项。科研项目立项总经费约2.8亿元。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学院共申请发明专利200项(含PCT6项),获授权的发明专利76项;发表专著及教材5部,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238篇。

在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学院注重加强与相关高科技企业的合作,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学院开发了全降解二氧化碳塑料共混改性和发泡配方及工艺技术,取得了丰富实用的实验数据。河南天冠企业集团以中山大学的技术为基础,与中山大学合作进行了利用二氧化碳合成全降解塑料产业化技术开发,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技术,获得2项中国发明专利,成功建成了一条5000/年生产线。该产业化项目受到胡锦涛主席的高度评价。相关项目二氧化碳工业废气高效制备全降解塑料的产业化2007年度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孟跃中教授因此项目获得第四届中国发明创业奖一等奖和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

学院还注重加强与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以推动广东的产业项目。例如向信息产业厅提出依托中山大学建设新型平板显示技术支持中心方案,已获批准正式实施;向佛山科技局提出的由中山大学牵头建设的佛山LED照明光源产业化中试基地项目,也已获立项建设。

 

七、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通过积极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会议、接待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讲学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扩大学院相关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自2004年以来,学院共主办、承办或协办了第十九届真空纳电子学国际大会和第五十二届国际场致发射大会等各种国际性学术会议5次;第五届全国液体和软物质物理学术会议等全国性学术会议5次。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邀请报告和口头报告50多人次,接待前来讲学交流或开展合作研究的国外、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内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学术团体150多人次。

学院在积极拓宽学术交流范围的同时,注重进一步加强交流的深度。与国际上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取得了很好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学院还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结构表征和器件制造中心、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等众多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进一步合作,与本校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共同申报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设立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并获得成功。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2004年以来,学院与境外合作者共同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包括发表在SmallAdv. Mater.Phys. Rev. Lett.Nano Lett.等相关领域的国际权威刊物上的论文多篇。

                                                                                                                                          (人事处提供材料)

 

()
投稿信箱:zhongdagonghui@126.com 电话: (020)84111291、84112075 传真:(020)84113328、84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