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南粤优秀教师获得者事迹简介
刘志伟教授从教26年,现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历史系主任,现任亚太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刘志伟教授长期承担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任务,他讲授的课程以丰富厚实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理念、多样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等特征,赢得历届学生的极高评价。在教学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主持获得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教学成果,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分别荣获第二、三、五届“史学新秀奖”一、二等奖等奖项。他指导的博士论文被评为2008年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于2008年荣获校级教学名师称号。在他的主持下,历史系的学科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学科都先后成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
刘志伟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学者,他在中国社会经济史和历史人类学等领域的学术贡献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他主持了多项重要课题,参与创办并主编《历史人类学刊》、《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等学术刊物,并长期与海外学术机构开展国际合作,扩大了中山大学历史学科在学术界的影响。
冯达文教授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从教44年,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过7门课程,很受同学欢迎。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95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已毕业并获得学位的博士生为27人,现在在读的博士生16人,其中内地生3人,香港生7人,台湾生5人,韩国生1人。在海外有一定知名度。1980年以来,先后出版个人专著6种,主编出版著作10种。其中,与郭齐勇共同主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属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统编教材。2008年为中宣部、教育部选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该课题同时被立为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94年以来,先后担任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两所所长,现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在主持中国哲学学科点(1994-2002)、宗教学学科点(1997-)工作期间,为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开展、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海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交流等方面付出了努力。目前这两个学科的评估,都可以排在全国高校的前5名。
李仲飞教授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领域惟一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也是广东省管理学领域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是中山大学管理学科惟一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他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学术奖励,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他是我校金融学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为这两个专业先后申报成为博士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文亮教授于1994年7月毕业于中央党校中共党史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湖南湘潭大学和中山大学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1996年以来先后担任中山大学理论部分管教学的副主任、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在担任系、院党政领导职务同时,每年平均承担给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授课500余学时,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和同行的高度评价,连续两届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现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指导老师,已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和访问学者50余人,为中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同时,积极投入科学研究,先后参与国家九五重点项目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持教育部、中组部及广东省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4项,校级课题3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获国家级、省级科研、教学成果奖5项,2000年获中山大学蔡冠深奖,2003年7月被中山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7.4~2009.2受中组部、教育部选派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支教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兼任广东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姚正安教授从1981年初参加工作以来,近三十年来长期工作在高校和科学院系统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在行政、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都做出了出色成绩。在教学方面,姚正安教授长期承担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影响,既教书又育人,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国家精品课程《数学分析》的建设中,协助已故著名教授,课程负责人,国家名师邓东皋教授做了大量工作,使该课程成为我校数计学院本科生课程的龙头课程之一。在行政方面,姚正安教授作为数计学院副院长,协助院长为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申报教育部特色专业并获批准。在姚正安教授的带领下,通过学院老师们的集体努力,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校内基地班在今年终于成为国家基地班,完成了全院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心愿。作为主管教学工作的院长,姚正安教授很好地把握住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领导教师们进行教学改革,使我院的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在科研工作中,姚正安教授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重点和面上项目,在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做出了很多好的工作。如在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Navier-Stokes方程的适定性(一维粘性系数依赖于密度)的研究中做过开创性的奠基工作:从指标0到1/2是姚正安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杨彤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朱长江教授得到的结果。后来,姚正安教授还得到指标1的结果。近来,姚正安教授同香港中文大学辛周平教授合作,解决了在一定条件下的关于一切指标情形下的解的存在唯一性和衰减性估计,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同。姚正安教授还在铁磁材料理论(薄膜问题及其极限)、图象处理(偏微分方程在图象处理中的应用,图象去噪,图象分割,图象跟踪等)、计算机安全(协议和短签名方案)、数据分析(高维核映象的原象)等方面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
苏成勇教授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尽管作为学院副院长业务繁忙,但仍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每年都承担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任务,主讲本科生《结构化学》、研究生课程《超分子化学与物理》等,授课效果良好,深受师生的好评。其主讲的《结构化学》被评为2007年度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主持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并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作为主管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副院长,苏成勇教授自2008年上任以来,带领全院教职工,为学院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工作。积极完善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体制、机制,善待学生,努力改善研究生待遇。在科研方面,苏成勇教授主持或承担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 “973”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群体、重点、面上、青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面上)等多项科研项目。迄今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0多篇, 180多篇被SCI收录,影响因子超过3的论文60多篇。苏成勇教授获得多项殊荣:2000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00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获广东省优秀博士后称号;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年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仇荣亮教授从教18年来为提高主讲课程的教学质量,一直注重课程内容体系与施教体系的先进性,先后参加了国家环境科学类面向21世纪教材《地学基础》,《环境土壤学》等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和双向交流的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反应仇老师的教学方式“教会如何去系统学习一门课程的方法”,“提高了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充分享受头脑风暴带来的碰撞乐趣,有利于全方位成长。”同时仇荣亮教授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本科教学中结合承担的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教学研究改革项目、教学实验改革项目等,将科学研究的思路引入课程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结合所主持的研究课题,提前引导同学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指导的本科学生已在国内一级学报以上刊物发表十多篇研究论文,并获得过“挑战杯”二等奖等好成绩。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和团队建设,创造了积极和谐向上的团队氛围,所培养毕业的18名博士生和39名硕士生均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成绩。仇荣亮教授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得到了领导、教学专家组、教师和学生的极高评价,他每年的学生评估成绩均为优秀,且每次的教学效果调查成绩均是学院最高的一个;同时他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先后在“高等理科教育”等发表了多篇教学研究论文,所讲授的《环境土壤学》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先后被评为校重点课程、优秀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等。在教学中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教以来,仇荣亮教授非常注重教风与学风建设,每次授课后均安排2个小时左右给学生辅导交流,在重点课程建设中,每周定时辅导学生,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虽然为此牺牲了很多他的个人时间,但对于培养学生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良好的师德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很高评价,认为“仇老师科研硕果累累,且深谙教学之道,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心中的良师益友”。
陈汝筑教授长期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工作,积极推进《药理学》和《实验生理科学》课程改革和建设,主持3项教育部和广东省教改课题,获2次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和2005年),发表教学文章9篇。他对教学建设的贡献得到了学校的肯定与好评,获2007年度“中山大学杰出教师桐山奖”,是2005年《药理学》国家级和广东省精品课程负责人,主编和参编多部教材和专著。陈汝筑教授治学严谨,学风端正,善于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用于教学实践,与学生关系融洽,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将课程内容的基本性和前沿性自然融为一体,并以严谨的教风,亲切的态度、活跃的课堂气氛得到学生肯定,多次被评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1995年获得卫生部部属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获得“中山大学第五届校级教学名师奖”。陈汝筑教授一直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注重《药理学》教学的基础性与学科发展的时代性与实践性特点,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级、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收录英文论文12篇,其中通讯作者5篇;发表中文论文47篇(其中第一作者7篇,通讯作者15篇),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其参与的研究课题“神经元N受体及其失敏态的药理毒理和病理生理学特征的系列研究” 作为第四完成人获得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陈汝筑教授具有优秀的团结协作精神、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是1996年广东省重点学科建设、1997年广东省卫生厅五个一重点实验室、1998年广东省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实验室、1999年部、省共建“211”工程的主持人。因成绩突出,陈汝筑教授在国内本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方面具有影响力,是中国药理学学会教学和科普专业副主任委员。在省内外药理学界享有很高声望,担任过中国药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报编委、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主编、省政协九届常务委员、省科协荣誉工作者,其教学和科研在药理学界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
黄志纾教授热爱教育事业,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作为药学院副院长,她对分管的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富有牺牲精神。长期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每年在学生评教活动中名列前茅,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好评。在近期学校举办的“教书育人标兵”选拔中进入全校前20名。科研方面也获得较突出的成绩,获得多项各类基金的资助,近五年发表SCI论文近60篇。同时承担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广东省药学会第十五届理事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2004年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第三参加人);2004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化学类专业《化学生物学》课程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第四完成人);2004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化学类专业《化学生物学》课程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第四完成人)。参与编写教材《有机化学》(新编,主编之一,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担任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Journal of Molecular Modeling、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中国化学,英文版)、Acta Pharmacological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等多种学术期刊特约审稿人。
王子莲教授从医从教21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是国内围产医学领域知名专家。她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常年奋战在教学第一线,从参与本科生的临床见习、实习带教到指导带教老师,从认真备课到课堂讲授,处处体现出其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王子莲教授学习与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锐意教学改革与创新,在各项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以系统整合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等,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又督导科室的各项教学活动,亲自参加针对实习生而设立的教学查房活动,引入医学人文教育,细心指导同学如何与病人沟通,结合妇产科都是女病人的特点,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在尊重患者、爱护病人的基础上学习专业知识,使学生受益匪浅。科室长期坚持规范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教学质控系统,通过各项量化指标客观真实地评价各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严格把关,保证教学质量,为科室多年来保持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专业领域,王子莲教授主要开展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对妊娠期糖尿病胎儿肺成熟度的测定、瘦素与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生长发育和血脂代谢的关系、妊娠期糖尿病产后糖代谢的追踪随访、脂联素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及产后的转归、巨营养素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关系等问题开展了研究,工作期间先后参与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委博士点启动基金、广东省科委重点公关研究课题、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参编了多部教材的编写;在专业学术期刊的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沈靖南教授从医从教24年以来,一直坚持工作在临床教学第一线,现任中山大学骨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肿瘤科主任;中华骨科学会骨肿瘤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骨科医师协会常委,广东省骨科学会常委,广东省九三学社常委,广东省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他一方面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上课,严把教学质量关,加强学生的理论及操作能力,确保了教学质量得以巩固提高;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应用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技术,精心制作电子讲义,图文并茂,乐于与学生分享其宝贵的课件及教学资料,他制作的“骨科体格检查”多媒体课件(排名第二)获省级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作为附属一院骨科分管临床教学副主任,他用心抓好见习生、实习生岗前培训,实习资格考试、毕业前强化训练、毕业考试以及例行的招生工作等每一个环节,特别注重加强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恶性骨肿瘤研究方面,沈靖南教授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10余项科研课题,他主持的“恶性肿瘤的三结合诊断、保肢治疗和基础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九三学社一员,沈靖南教授深感民主党派成员责任重大。2003年春非典来袭,正值他出任九三学社医药卫生委员会主任之际。在这次严峻的考验面前,他没有退缩,而是多次召集广东省医疗卫生委员会的专家商讨应对措施,并深入粤东粤西和粤北基层卫生院,对基层医生积极开展讲学和义诊,以九三学社重科学的作风调查研究,探讨突发性流行病防治对策与防治体系的建设问题,形成《加快疾病防御体系建设 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提案,并作为九三学社中央在全国政协大会上的发言材料,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新闻媒体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繁重教学和医务工作中,沈靖南教授还经常利用休息和节假日到贫困山区、基层进行讲学和义诊,他组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10余次,培训山区医务人员2500多人次,捐款万余元,于2006年被九三学社中央授予“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人事处提供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