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工会风采 > 中大教工 > 2009年第2期 > 中大人文

中大人的山与水


       —— 写在中大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

       古人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所以如此,大概是以山的气势和水的灵秀为意,可以寄情于山水之间。大凡风景秀丽的高校都是有山有水的,即使不可兼得,也是取其一的,不信且看,北京大学以未名湖闻名,武汉大学兼有东湖和珞珈山之美,厦门大学有大海之秀,而中大呢?南校区北有珠江为邻,内有东湖等诸多小湖,东校区也有珠江环绕,其中还有些山丘为点缀,珠海校区更有山水之胜,校园内的隐湖姑且不论,图书馆后面依山而建的人工阶梯和毗邻的大海,恰好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比喻做了最好的脚注,我倒更喜欢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来形容。
       校园内或周边的山水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息之地,使他们免于外界的喧嚣和诱惑,而耽于学人之从容和遐思,难怪著名学者、北大林毅夫教授在可先选住房的情况下,在众人不解的目光里,选了所谓西向和西晒的房间,因为他说:那里可以看见山。同理,国外某高校的教师们在学校待遇较低之时,没有择良木而栖,而是坚守校园,是因为这些教师在学校餐厅就餐时,可以抬头望见远处的高山和湖泊。能如此,当得益于学校的包容和开明,放弃了拟在餐厅旁修一建筑而恰好挡住教师视野的做法,否则,可真的是大煞风景了。   
       中大人也是亲近山水的,校歌里有“白云山高,珠江水长”之韵,中山先生毕业训词中有“学海汪洋,毓人作圣”之声,还有众多教师和校友的回忆文章为佐证。著名学者、中大校友陈平原在追忆其中大的老师黄海章先生时,曾引用“颂酒未能聊沦茗,藏书不读且看山”和“花开花落浑闲事,流水高山自写心”的诗句,而最为陈平原先生所称赏的是老师那句“流水高山自写心”,大概是以诗喻人吧。另有一校友这样形容学校与山的关系:“人们崇尚高校,高校如山;高校崇尚理想,理想如诗”。还有一校友如此描述中大与水的关系:
       “我也一直认为,作为大学而没有水,那会让人闷死。小小的东湖之于中大,只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当不得真的。中区的水塘,大抵也只是鱼塘,养鱼自可生猛无比,用以养人则可能灵气全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中大的灵气与大气都在那一条江上。那可是一条涌动的珠江啊。珠江曾作为南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意象被屡屡提及。这条大河流淌在南粤大地,流淌在人们的心上,她所代表的开放精神,自也会泽被中大。”
       可见,山水之于人们,小可怡情养性,在乎于山水之间,大可一览众山小,有大江东去的豪迈。面对时间的流逝,孔子曾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毛泽东也曾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教师对山和水的青睐,校友把母校比做山水的情结,都寄托了对学校的厚爱和热望,中大对此该如何作答呢?是力争上游?还是甘于中流和下游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正值中大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学校能否以此为契机,以珠江之水的大气,以白云山高的伟岸,海纳百川,延揽贤才,培育英才,并为其提供诗意的栖息之地,从而形成新的珠江云水,再创中大的辉煌,当是我们三思和努力的,到此,我们仍需借用中山先生的话来鞭策自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传播学院 李庆双)


()
投稿信箱:zhongdagonghui@126.com 电话: (020)84111291、84112075 传真:(020)84113328、84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