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工会风采 > 中大教工 > 2008年第4期 > 前线纪实

附属一院脊柱外科应用新技术成功实施一例高难度幼儿寰枢椎脱位手术


         5岁男孩瘫痪卧床半年,多家大型医院“宣判”无法手术,我校附属一院脊柱外科专家大胆应用新技术,成功为其施行高难度寰枢椎脱位手术,术后一周患儿竟能奇迹般下地。据检索相关文献及报道,采用该项术式成功治疗此类幼儿在国内外均属罕见。
  据该患儿主管医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彭新生副教授介绍,该患儿患Down氏综合症合并严重寰枢脱位与颈枕不稳,因脊髓严重压迫,瘫痪在床已半年之久。患儿父母曾到省内外多家大型医院求治,却因手术难度与风险大而被建议到其它医院治疗。由于脊髓压迫的部位在延髓与脊髓交界处,如果患儿不尽早接受正确的手术治疗,不但瘫痪将会进一步加重,而且将危及患儿的生命。
  在接诊该患儿后,面对“手术是解决该患儿唯一出路”的现实,彭新生副教授在综合考虑了各方面条件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接受挑战,对患儿施行手术。在专科领导的支持下,做好充分的各项术前准备及请相关科室会诊后,在邹学农研究员作为助手,为其实施了后路寰枢脱位复位、脊髓减压及经枢椎峡部颈枕固定术。术后患儿神经功能即开始恢复,四肢瘫痪明显好转,术后一周已能下地在搀扶下行走,术后11天出院,回当地进行下一步神经康复治疗。
  颅颈交界部位手术属于高、精、尖手术,手术难度与风险都很大。对于大龄儿童及成年人的严重寰枢脱位、颈枕不稳与脊髓压迫,目前最可靠有效的术式主要是后路减压、经枢椎椎弓根颈枕复位内固定融合术。但对于幼儿,由于枢椎解剖结构细小的原因,采用类似成人手术方式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也没有专门用于小儿的内固定器械。因此,传统手术方式是采用钢丝固定,最近多用椎板钩固定。这两种固定方式尽管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因固定稳定性较弱,融合率低,容易出现脱位复发。彭新生副主任医师在有丰富的成人及大龄儿童寰枢椎手术经验的基础上,应用后路寰枢脱位复位、脊髓减压及经枢椎峡部颈枕固定新术式术成功治疗5岁幼儿,在枢椎峡部非常有限的解剖结构内植入牢固固定的螺钉,使脱位的寰枢关节与不稳的颈枕关节得到复位与稳定,也保证了术后颈枕骨性融合所需的稳定固定。术后MRI显示延髓以颈髓交界处的严重压迫得到完全减压。该项手术的成功实施,表明附属一院脊椎外科在颅颈交界部位手术方面已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附属一院  李绍斌)

()
投稿信箱:zhongdagonghui@126.com 电话: (020)84111291、84112075 传真:(020)84113328、84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