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工会风采 > 中大教工 > 2008年第3期 > 中大人文

修 身 至 诚


附属一院  黎建文
 
中山大学在近一个世纪前创办时,孙中山先生亲笔题下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样的校训。这十个字出自《礼记·中庸》,据载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如今,很少涉猎四书五经的我们也许已经很难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原意了,也并不一定能深刻体会孙中山先生对一所国立大学学生所寄予的厚望。而今这个年代,重新好好审视这几句校训,也许能够稍稍体会一下前辈的苦心。
在《中庸》的原文中,这几句话是指如何达到“诚之”的方法。也就是说,想要后天达到“诚”的人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的。在这里,诚是指“诚身”,“返求诸身而诚”,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了一些事,例如孝顺父母,与朋友诚信,求学等,仔细地反推回自己的身上,是不是发自内心,真心诚意要做的呢?如果是,就是“诚”,如果想让它变成是,就是“诚之”——这个行为就是修身。意思是我们做好事要出自本心,问心无愧,就是修身。但是这又是极其困难的。人生在世,我们真正做到顺从心意的事又有多少呢?就比方说吧,我们本来不愿意学医的,那么为什么到最后还来学医?有人说,为了父母呗,父母让我学医的;有人说,为了混口饭吃呗;有人心里想医生的职业受人敬重,我想受人敬重,不敢说出口而已。真的,一开始学医就为悬壶济世的崇高梦想的,在我们这一辈恐怕是越来越少了。按《中庸》的看法,这就是不“诚”。“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自己开头不诚,但是想诚的人,就是“诚之”者,就是选择了善,并且紧紧地坚持不放的人。所以,从校训的这个来源来看,孙中山先生首先是想告诉我们,我们在选择道路前,最好要顺从自己的心意,这是“诚”;就算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道路,要渐渐改变自己的心意,使得做的事变成自己喜欢的,这是“诚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深意呢?我想,要世间事都顺遂心意是很困难的,人总是要对一些事情妥协。勉勉强强地从事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对自己不诚实,是很痛苦的。自己痛苦,自己的职业也痛苦,比如,一个不想当医生的人学医,他自己痛苦,他的病人也一定痛苦。既然已经选择了,现实无法改变,就要改变自己,直到有一天,渐渐喜欢上当医生了,就是对自己诚实了。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达到“诚”?就是这几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虽说这是古人修身的方法,但是现在看来,也是治学的方法。
首先要博学,所谓的博学,不单单指读很多的书,也指所有一切学问的渊博——做人的学问尤其重要,然后天文、地理、历史、算术,只要是可以学的,都孜孜不倦地学习。同时也是指一种永远觉得自己知识不够多的谦谨求学态度。《庄子》中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智慧、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谦虚地向他人学习,别人总会知道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所以不论是谁,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
学习了,才会有问题,所以就要审问。这个审问的意思是“仔细地问”,问自己,问别人。不会的、不明白的要问,这也是一个态度的问题。人越年长,越丢不起面子,总怕问了问题,会被别人嘲笑自己怎么这也不懂。可是不问怎么会懂呢?比如在科室值夜班吧,病人出问题了,自己不知道怎么处理,又担心丢面子,就不请教上级医生,结果倒霉的是病人,当然也是自己。医生的职业尤其如此,动辄人命关天,这真的是不能不“审问”的一个职业。
学了,问了,就要好好思考,慎重对待,为什么书上这么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古人云:皓首穷经。难道那么几部书要读到白头吗?只是背书的话,考试前突击就可以了。但是仔细地想一想,一想为什么,事情就多了——也许一想,书上不对呀,新的发现就出来了。学习,是接纳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知识;思考,既是进一步加深对只是的理解接受,也可能发现未被解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倘若被解答了,就是新的知识。人类的知识是在不断的思考中累积的,工作也好,科研也好,不动脑子是不可能出成果的。
思考后,还能辨明是非。为什么在《中庸》的这句话里, “明辨之”放在这么后面,也就是这么高的位置上?试想想,一个人,有了很多的知识,会用很多的技巧,可是他不能明辨是非,将知识用在了犯罪上,那么,知识有作用么?知识是双刃剑,《庄子》中说:“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圣仁智义勇”也可以用于犯罪,越大的盗,往往智慧越高。有的医生业务水平很高,可是不能明辨是非,成了经济犯,最后身陷囹圄,所以“明辨之”很重要。
最后一句是“笃行之”。笃行,就是坚持道路,坚定地走下去。有的时候,学也学了,问也问了,思也思了,辨也辨了,可是真的要坚持自己的道路是很难的。虽有真理在手,可是在权势面前,在现实面前,有些会走得不够踏实,歪歪扭扭。举个例子吧,有时觉得病人不太合适用什么治疗,但是上级医生做了指示,便不能不做了。也许觉得某个学术理论不完善,可是在权威面前只能应承。笃行是最最难的,然而不笃行的话,一切为了“诚”,为了“问心无愧”而做的前期努力都是无效的。
这句话之后还有这样一句:“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其意思是:要么就不学,要学的话,不学到会为止不罢休;要么不问,要问的话,不问到懂为止不罢休;要么不思考,要思考的话,不想明白不罢休;要么不去分辨,要分辨的话,不弄清楚不罢休;要么不去行动,要做的话,不做成事不罢休。别人会一样,我要会十样,别人会十样,我看见了,要学会一千样。真的能够这样做的话,就算是个笨人,也一定会把自己变成有智慧的人,就算是个内心弱小的人,也会变得强大。
《中庸》里这样说了修身至诚之道,同时也是学业之道,孙中山先生把这个“道”交给了我们,同时也是对我们的拳拳期望。近百年风风雨雨过去了,回头仔细品味这段饱含深意的校训,依然收获良多。
(本文在我校“校训解读”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
投稿信箱:zhongdagonghui@126.com 电话: (020)84111291、84112075 传真:(020)84113328、84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