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工会风采 > 中大教工 > 2008年第3期 > 校园速递

《中山大学校区布局调整路线图(草案)》拟定


        在前期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中山大学校区布局调整路线图(草案)》于近日拟定。9月27日下午、28日上午,学校召开校区布局调整工作会议,黄达人校长、陈春声副校长出席会议并讲话,李祥之校长助理及各院系、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陈春声副校长介绍了校区布局调整工作的基本构想和原则。从2008至2012年,各校区应逐步形成如下办学格局:广州南校区以基础学科为主,广州东校区以应用学科为主,广州北校区以医科为主,珠海校区则要在提高办学层次的基础上,以新兴学科及港澳台合作办学和国际合作办学为特色。校区布局调整是对学校的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体现,要信守招生承诺,遵守招生章程,循序渐进、逐步置换、平稳过渡,逐步完成校区布局调整的目标。
        黄达人校长回顾了校区布局调整的历史背景,他强调,本届党政领导班子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通力合作,推进校区布局调整。主动地设计、推进校区布局调整,使学校及各个学院以后的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是坚持我校以人为本、善待学生的办学理念的体现。有准备的调整和变化比没有准备、听之任之、随机的调整更有主动性。在校区布局调整的过程中所需要做的和所能做的,都要以学生、老师的需要为第一考虑因素,要认真了解师生们在调整过程中面对的困难,切实为他们做好服务,顺利、稳妥地推进校区布局调整。
 
《中山大学校区布局调整路线图(草案)》解读
 
        校区布局调整的若干原则

      (一)校区布局调整以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为目标,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可持续性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二)校区布局调整要有利于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形成有中山大学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继续明确和强化“一校两区”的概念,进一步加强广州的三个校区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加强珠海校区管委会在校区办学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东校区党政办的综合协调功能。
     (三)校区布局调整以在各校区形成相对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为基本的办学定位,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逐步形成全校范围内的通识教育体系。
    (四)校区布局调整要以体现中山大学新办学格局的招生计划为指引,在保持学校整体招生规模稳定和各校区学生人数相对恒定的前提下,既要信守招生承诺,也要有利于吸引优质生源,更要有利于形成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医科、新兴学科相互融合、资源共享的办学格局。
    (五)校区布局调整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置换、平稳过渡的工作方针,校区的布局应有利于学科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利于优秀校园文化传承和发展。
    (六)校区布局调整要坚持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原则,有利于各类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宿舍、课室、实验室、办公用房及设备的最大效益,做到物尽其用、调剂余缺。
    (七)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和和谐校园建设的高度,积极推进校区布局调整工作。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应密切配合,周密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善待学生的办学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凝聚人心,切实解决校区布局调整的实际问题,以创新的精神推动学校的事业发展。

       校区布局调整的目标
   
        校区布局调整的基本目标是:从2008至2012年,各校区应逐步形成如下办学格局:广州南校区以基础学科为主,广州东校区以应用学科为主,广州北校区以医科为主,珠海校区则要在提高办学层次的基础上,以新兴学科及港澳台合作办学和国际合作办学为特色。
        至2012年9月,校区布局调整形成的各校区各学院(系)基本办学格局为:
        在南校区学习和培养的有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球科学系的全日制研究生和高年级的本科生,筹建中的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暂名)、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亚太研究院的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生命科学学院低年级本科生、中山医学院的八年制临床医疗专业的一、二年级本科生,以及岭南学院、管理学院的全日制MBA、港澳所的全日制硕士生。
        全日制学生全部搬迁至东校区的院系可在广州校区保留一定空间,以解决非学历教育等需求。在校区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南校区的学生宿舍应保持500个本科生的流动床位,使四年都在珠海校区学习的本科生均有在南校区学习、生活一个学期的经历。
        在东校区学习和培养的有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不含MBA)、传播与设计学院、资讯管理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药学院的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生命科学学院全日制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的一年级本科生,公共卫生学院一、二年级本科生。
        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的全日制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在北校区学习和培养。
        附属医院的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格局不变。
        在珠海校区学习和培养的有旅游学院、国际商学院、翻译学院、海洋学院、筹建中的国际学院(暂名)的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物理学(核工程与核技术)、应用化学(理化检验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心理学系、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球科学系的低年级本科生。

        校区布局调整的周期

        自2008年7月起至2012年9月止,全校性校区布局调整周期为期四年。
        每年的9月到翌年的6月为一短周期,校区布局调整工作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完成。至2012年9月,校区布局调整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

        校区布局调整的若干时间表

        本科生招生方面,2009年9月,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暂名)、亚太研究院等相关专业的09级本科生在南校区学习。2010年9月,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哲学系逻辑专业的10级本科生在南校区学习。2011年9月,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逸仙班的11级本科生在南校区学习。至2012年9月,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心理学系、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球科学系低年级本科生仍在珠海校区学习。国际学院(暂名)根据实际招生情况进行布局。
        研究生招生方面,2008年9月,药学院的08级研究生在东校区学习和培养。2009年9月,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不含全日制MBA)、资讯管理系、传播与设计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的09级研究生在东校区学习和培养。至2012年9月,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附属医院的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格局不变。
        学生迁移方面,2008年7~8月,药学院在珠海校区的本科生和北校区的研究生整体迁移至东校区。2009年7~8月,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在南校区的研究生整体迁移至东校区。2009年7~8月,人类学系在珠海校区的本科生全部迁至南校区学习,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亚太研究院在东校区的本科生全部迁移至南校区学习,生命科学学院高年级本科生全部迁移至东校区学习。2010年7~8月,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哲学系逻辑专业在东校区的本科生全部迁移至南校区学习。2011年7~8月,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逸仙班在珠海校区的低年级本科生全部迁移至南校区学习。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球科学系的本科生仍按低年级在珠海校区学习、高年级在南校区学习来决定学生的迁移流向。
        学院迁移方面,2008年9月,药学院整体迁至东校区。2009年8月,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整体迁至东校区。
        各相关学院要根据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需要,逐步在各校区优化配置教师和行政人员,以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职能部门搬迁方面,2008年8月,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主办公场地全部迁入东校区。设立南校区教务综合科、南、北校区学生事务管理科、南校区团工委的职能机构。2008年11月,学校档案馆整体搬迁至东校区。2009年9月,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学院在东校区党政办设立综合办公室。
相关职能部门的搬迁要根据校区布局调整的需要逐步做出动态调整。

        校区布局调整的决策程序

      (一)调查研究
        根据多校区办学格局存在的问题,就招生规模、学科布局、人才培养、行政管理、后勤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情况进行调研,形成校区布局调整的初步方案。
      (二)征求意见
       学校根据校区布局调整初步方案,就学生流向、迁移路线、搬迁时间、资源配置等方面与各学院进行协商,形成各学院的具体方案。
     (三)党委常委会决策
       制定学校校区布局调整的总体方案,交党委常委(扩大)会讨论通过后实施。
     (四)组织实施
       校区布局调整工作小组负责校区布局调整总体方案的落实工作,校长办公室负责总体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各学院根据时间表制定具体方案实施。

        校区布局调整的实施步骤

        每一年(每年9月~翌年9月)校区布局调整周期内的实施步骤为:
        每年9月,校办统筹各单位提供当年的校区布局调整状态数据统计表(当年9月~翌年6月),包括: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房地产管理处提供的《中山大学校区布局调整状态数据统计表》,房地产管理处、东校区管委会、珠海校区管委会提供的《中山大学各校区可调配房源数据统计表》,总务处提供的《中山大学各校区学生床位需求情况统计表》,教务处提供的《中山大学各校区课室需求情况统计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提供《中山大学各校区基础教学实验室需求情况统计表》等。
        每年11月,研究生院、本科生招生办公室制定翌年招生计划。
        每年12月,校办协调制定翌年校区布局调整工作方案,其中翌年学生宿舍改建方案由总务处制定,学生课室调配方案由教务处制定,基础教学实验室调配和建设方案由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制定,配套后勤保障方案由总务处、后勤集团制定。
        翌年3月,研究生院、学生处、总务处、后勤集团负责制定各校区学生宿舍搬迁方案,需搬迁的各学院(直属系)及各相关部门负责制定本单位的搬迁方案,以上方案需在制定后报校办备案。
        翌年7~8月,完成各校区学生宿舍搬迁工作和各单位搬迁工作。

        校区布局调整的资源配置

        校区布局调整中的各类用房资源,由学校统一调配,非经学校同意任何单位不得挪用和分配。校区布局调整后的可调配用房资源,由学校根据办学需要进行调配。

        校区布局调整的组织机构
 
        学校设立校区布局调整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主要成员组成,组长由郑德涛、黄达人担任,副组长为许家瑞、陈春声。领导小组成员还包括李萍、梁庆寅、颜光美、朱孔军、汪建平、许宁生、喻世友、黎孟枫、徐安龙、李祥之、魏明海、夏亮辉、保继刚。校区布局调整领导小组行使总体规划、经费划拨、资源调配的决策权。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负责总体方案的实施,由陈春声副校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以姓氏笔画为序)龙波、李祥之、陈望南、刘春阳、刘济科、芮琳、杨元红、陆缨、保继刚、袁焕标、徐俊忠、唐燕、温光浩、漆小萍。工作组办公室设在校长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是校区布局调整工作的总体协调单位,统筹校区布局调整工作的进度。
        教务处、医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负责制定本科生招生计划,确定校区布局调整周期中的本科生分布状况和专业设置。
        研究生院负责制定研究生招生计划,确定校区布局调整周期中的研究生分布状况和专业设置,负责校区间研究生迁移工作的筹划和布置。
        学生处负责校区间本科生迁移工作的筹划和布置。
        总务处负责制定学生学生宿舍改建计划,落实具体分配方案,总务处、后勤集团制定校区布局调整后勤保障方案。
        房地产管理处负责统计各类可调配房产资源,并及时收回各单位应清退的房产。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负责新建基础教学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教务处、医学教务处负责课室利用的科学规划工作。
        各校区管委会、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本校区校区布局调整期间的相关协调工作。
        其他相关部门根据校区布局调整工作的需要配合做好相应的工作。
        各学院根据学校校区布局调整总体方案,制定本学院工作计划并负责实施。

(校党委宣传部)

()
投稿信箱:zhongdagonghui@126.com 电话: (020)84111291、84112075 传真:(020)84113328、84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