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工会风采 > 中大教工 > 2008年第3期 > 教师节专题

我校多位教授获国家、省级教学名师奖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表彰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的决定》(教高[2008]7号),我校教育学院李萍教授、中山医学院詹希美教授喜获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广东省教育厅也于此前公布了第三届省级教学名师奖评选结果,根据《关于表彰第三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的决定》(粤教高[2008]119号),我校教育学院李萍教授、历史系陈春声教授、中山眼科中心葛坚教授和附属第一医院梁力健教授榜上有名。
  学校将对本次获奖的教授进行表彰奖励,倡导广大教师以科学发展观和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指导教书育人工作,积极投身人才培养工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进一步提高研究型大学的教育质量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李萍,我校党委副书记,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留校创建德育教研室并从事德育工作至今。199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199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199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作为思想理论教育战线首批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到美国进修一年。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受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邀请做访问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哲学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政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萍教授于1982年开始讲授《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人生哲理》、《思想道德修养》,一直是德育课程的主讲教师和主要带头人,并讲授研究生课程《教育哲学与道德哲学》、《比较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伦理学专题》等。先后共培养硕博士生约80余人。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十几项,科研经费达120多万元。近五年共发表主要学术论文30多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并做主题演讲。共主编、出版专著10余部。
  李萍教授曾获得的奖项包括: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第一届百名优秀“两课”教师荣誉称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山大学教学名师、主讲的《思想道德修养》被评为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主编的《思想道德修养》获教育部社政司“全国高校‘两课’优秀教材”、广东省高等学校第一、第二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1998和2001两次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等。

  名师心得:
          作为一名思想理论课的教师,我一路走来,可谓酸甜苦辣。课程的性质,先天地决定了它的特殊难度。要改变学生过去沉淀在头脑中的偏见,特别是拒绝的心态,要把正确的思想道德从教学变成教育,要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确实对教师的人格、学识和心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二十多年来,我对自己最满意的是从不说教(我给说教的定义为:只是说给别人听的,自己不信,也不行),用心与学生沟通;我秉承的德育信念是努力帮助学生成长,真诚地与学生同行;我最欣慰的是在教学的相长中,成为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我感激我的学生,是他们给了我成长的动力,是他们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做教师的价值和快乐。

        名师寄语
         真实的生活必然有矛盾、有挫折、有顺境和逆境,但苦难常常是生命的乳汁;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避免矛盾、挫折,但我们却可以选择如何对待。
         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拥有生活。
         人品最重要的是善良,最可贵的是感恩,有善良之心,是成全道德之事的源泉。
         我赞同哲人的一句话“做什么事都要朝最好的方向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人应有理想和志向,有责任和抱负,但更需要踏实而坚毅的笃行。

         名师名言
         学生是教师成长的永恒动力。
         教育是“成人”的过程,师者是过程的引路人。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教师人格的影响更是润物无声而又刻骨铭心的。
  

        詹希美,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0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 1987年获博士学位,从事寄生虫学教学、研究30多年,发表论文140多篇,涉及原虫、蠕虫、昆虫生态、分类、超微结构、数量分类、图像分析、分子生物学、受体、图像分析及自动检测系统、流行病学、疾病控制网络系统、教学改革等领域。重视教材建设,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人体寄生虫学》第五版及七年制、八年制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詹希美教授利用长期处于教学第一线并负责课程的优势,确定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提高动手能力为教改方向,大力推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本科教学改革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知识与临床的联系。努力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电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为使本科生更好地进入临床,开设了与临床有密切关系的课程《寄生虫与临床》。主持申报并负责的《人体寄生虫学》于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同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26项课题。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名师心得:
  以人为本,在学校中,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教学效果的好坏,衡量“产品”的质量高低,主要靠学生来体现。因此,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应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的确立、素质培养、专业知识的获取为前提。
  作为教师则必须“敬业爱生”。“敬业”指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以能当教师为荣。“爱生”则指给学生以最大的关爱,以爱暖其心。只有出于真情,受教育者才乐于接受你的教育。目前学生面临的功课、科研、家庭、经济、就业等问题比以前更为突出。因此,教师更应爱护学生的心灵,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给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更能易于与学生沟通。只有师生们相互尊重,才有利于教学。在大学中,科学研究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工作要靠本科学生、研究生来完成。要使学生对你研究的方向有兴趣,乐于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题目,教师必须与他们讲清楚题目的意义,并设身处地去关心他们,解决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学习上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在攻克难关时师生应是“一条战壕中的战友”。这样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科学知识,完成了学业,获得了学位,教师也完成了课题,达到双赢。总之,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名师寄语:
        寄语青年教师:
        教育事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它是铸造灵魂世界的伟大工程,这不但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兴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教师应该具有春蚕与蜡烛的精神。选择了教育作为您的事业就意味着您必须做出全部的奉献。

         寄语学生:
         学生即是学习生活,首先是学做人,学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高尚的人。对人诚实,对事认真,对知识孜孜以求,刻苦钻研,勤于思考。

        寄语医学院校学生:
        从学医开始就要懂得慈悲为怀的道理,树立医者父母心,患者皆是自己的兄弟姐妹的思想。

        名师名言:
        要做一名好教师,必须先做一名好学生。
        要使学生学得更多知识,教师首先得有渊博的知识。
        要教会学生认认真真学习,诚诚恳恳办事,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写文章,教师首先得学习认认真真,办事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写文章老老实实。

  陈春声,1989年在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副校长,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等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历史学会会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兼任国内外多个学术团体的理事或常务理事。
  陈春声教授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任教20余年,长期主讲本科生基础课《史学概论》,同时开设中国社会经济史、西方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多门选修课。在教学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先后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南粤教坛新秀”和“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得到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资助,并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陈春声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中国经济史和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历史学计量研究和传统乡村社会研究两个学术领域有较大收获。正主持多项有“历史人类学”倾向的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计划,致力于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参与体验”的方法与历史学的文献训诂、考据、文本解读等方法结合起来,重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研究,重点进行族群与区域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和传统乡村社会等领域的研究。曾获两项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和一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陈春声教授先后在美国、英国、瑞典、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多间大学讲学和从事合作研究,曾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兼任国内外10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学术顾问或其他荣誉职务。

  名师心得:
        对学术创造的愿望,促使我们在大学里找一份教书的工作。结果,就难免要遇到大学制度的一个内在矛盾。在现代的学术体制下,学术越来越变成一个从业者集团内部的自足的行为,衡量一个学者学术贡献的大小,成为学术共同体内部相互承认的过程。要当一个好学者,一定要有好的学术思维的能力,而学术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深刻理解学术史和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基础上的知识创造。从这个角度讲,学术就是“反常识”。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学者的标志,是看一位学者在学术上有没有思想的创造,有没有“反常识”的发明。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位大学教师,其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常识教授给学生。这样一来,在做一个好教师和当一个好学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容易克服的鸿沟。
  学术创造与知识传授,需要的是两种很不相同的秉性。我们因为热爱思想创造而来到大学任教,而且也可能有很好的从事学术创造的才能,但如果要长期拥有从事学术创造的资格,就必须同时具备另外一种不同的才能,即能够通过常识的传授,将一大堆聪明、好学、有知识准备但不懂学术思维的脑袋,训练得具有学术思维的习惯。
  要正确面对大学理想与大学职业生涯实际状况的矛盾,使我们的大学职业生活更加平顺并有更大的成功,除了要遵守外在的行为规范的约束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对自己的内心召唤的遵从,这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带有宗教感的体验。

         名师寄语:
  我是学历史的。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深深地庆幸自己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过去30年间,我们所经历和体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亲历这样的历史,对中国社会的研究者来说,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由于社会的迅速转型,我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正日益多元化,大学的职业生活也因此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矛盾和困惑。而真正的解决之道,是要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博大,思想更加深刻,心灵能够容纳更多的矛盾,这是自我的超越。

         名师名言:
  懂得历史的人,不太容易相信名言真的可以支撑人生。

  葛坚,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暨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眼科医院院长。兼任中华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学会青光眼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眼科学报》主编,《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Journal of Glaucoma(青光眼领域国际权威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国眼耳鼻喉杂志》、《眼科研究》、《中国眼视光学杂志》编委。
  从事眼科临床及研究工作20年,在近视眼防治、眼科干细胞及组织工程学、青光眼诊治、白内障超声乳化与眼内窥镜激光治疗疑难青光眼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所领导的团队进行的相关研究获得了“863”计划、“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基金的资助。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240篇,其中包括国际眼科学影响因子最高的专业杂志《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在内SCI收录25篇。主编卫生部统编七年制、八年制《眼科学》教材、教育部五年制《眼科学》教材和《现代青光眼研究进展》,参加编写《眼科手术学》、《临床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脑研究前沿》。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成果奖共8次。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28名,其中1人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获得国家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读博士研究生15名,已出站博士后7名,培养的学生在国外进修和进行博士后研究9人。

         名师心得:
  当我们无可选择地降生在属于自己的母亲怀中,当我们呀呀学语、步履蹒跚地迈出自己人生的第一步时,我们已经带着深深的“胎记”。挚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关爱自己的长辈父母、尊敬自己的师长、尊重每一位先行者应该是溶化在血液的“基因成份”。热爱与尊重应该贯穿人生的涓涓长河。时机与条件则是上苍馈赠给每位智者的礼物。我们曾高举双手欢呼新时代的降临,我们曾热血沸腾、高歌二十年后相会。我们认真想过“准备好了吗”?我们认真想过“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的昭示吗?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漫漫人生中的挑战、磨难、痛苦、历练?扬起心中的风帆,迎接接踵而至的挑战,保持旺盛的激情,充满不尽的好奇与兴趣,去争取属于自己的一方领地。不想成为著名科学家、著名学者、著名医生的后学应该不是一流好的一辈。谨防“急功近利”、“浮躁”、“夸夸其谈”等“急性传染病”的侵袭。知识的积累与科学上的建树是兴趣与恒心的结合,是考验耐久力的“马拉松”。不要忧伤,不要悲叹,心永远憧憬着明天,而那过去了的一切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名师寄语:
  始终保持对世界本原探究的“童真”,让对世界的好奇嬗变为浓厚的兴趣。擦亮眼睛,锻就自己对事物发展的敏锐视角,磨炼自己对事物化繁就简的能力,培养自己对新生事物或研究新领域的特殊嗅觉,保证足够的基本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自己喜爱的工作中,保持旺盛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会适应社会,顺乎自然,不要指望去改变什么,唯一能改变的是你自己。

        名师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敏于行,讷于言。忌焦躁、急躁、浮躁、暴躁。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步履坚定地行走在方向准确的小路上,不要受美丽的“海市蜃楼”的蛊惑,学习与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笑纳人生给予的各种馈赠。

  梁力建,1970年中山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分配至贵州省盘县医院工作。1980年调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历任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1995-),肝胆外科首席专家。自1984年起历任外科教研室秘书、副主任、主任,外科学精品课程负责人。在国际肝胆胰外科协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等学术组织中先后担任副主任委员或委员职务。并在18个学术期刊中担任副主编或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有原发性肝癌、胆道肿瘤、胰腺癌、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治疗及肝硬化的营养支持等。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厅级科技进步奖共3项,省高教厅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主持国家级、省、厅级科研项目共7项,省教学改革基金1项。
至2006年底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230篇,其中第一作者77篇。作为主编编写专著4部、副主编6部,参编编写7部。其中主编的《外科学》获得了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教材二等奖;《肝脏胆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获得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多媒体优秀软件二等奖和首届全国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大奖赛三等奖。
  先后培养了15名硕士研究生,16名博士研究生,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2001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和2003年中山大学首批“教学名师”奖励。

        名师心得:
  选择教师就选择了终身学习的职业。一个有魅力的、能让学生信服的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准确的表达力。
  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影响学生。每个学生对老师都有一个印象,如果很久以后,学生仍然能说出你在教学中曾经有过的特点,说明你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才能说是成功的。
  教和学从来就是相长的。教者需要读书、备课,能不断地对基本问题、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复习,并不断吸纳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如何选用简单的语言或者例子、或者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去解释复杂的问题,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而学生好像是带着装不满的书包来装载知识的,就看老师能有多大的能力让他们带走最多的东西;或者,学生也好像是一张白纸,就看老师能否在纸上画出美丽的图画。他们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地收获,同时也不断地启发着老师,成为一种促进教学的动力。

        名师寄语:
  实习医生要做到耳勤听、眼勤看、口勤问、脚勤跑、手勤动,往往在听、看、问、跑、动中,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甚至将影响你的行医生涯。
  诊治病人,医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应善于吸取教训,特别需要把别人的教训当成自己的教训来吸取,才能避免错误、不断提高。
  外科教学特别需要注重形象性,尤其诸如临床表现、手术操作等,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
  医生在病人面前应该保持高度的严谨性和亲和性。在病人面前交头接耳、站立姿势不正、衣冠不整、浓脂艳粉、粗言秽语,都只能降低医生在病人心中的信任度。


        名师名言:
  医生是性命相托的职业,绝不允许一丝一毫的懈怠。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做到老,学到老。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更新知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已。”刻苦读书、不耻下问,乃求学之正道。
  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前提,鼓励学生超越老师是教学的动力。

                  (以上名师资料均由教务处陈慧老师提供)

()
投稿信箱:zhongdagonghui@126.com 电话: (020)84111291、84112075 传真:(020)84113328、84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