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魂 传承弘扬
3月21日,我校为弘扬优良师德师风、增强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本科教学“迎评促建”工作而举办的教职工“师德师魂传承弘扬”演讲比赛在充满激情的掌声中落下帷幕。舞台上对师德师魂的诠释与解读暂告一个段落,然而进一步关于师德师魂传承弘扬的讨论与思考却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对教师的理解,许多言语看似平淡如水实则深刻隽永:
诗人泰戈尔曾说:“花儿的事业是甜蜜的,果实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子的事业吧!因为叶子总是谦逊地垂着它的绿荫。”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师高为范,学为师之骨,德为师之魂。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教师不仅是文明的建设者,更是文明薪火传承的人,是莘莘学子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礼仪影响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襟爱护人,这就是我们新时期崇高的师魂。
温家宝总理曾说:“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大学教育,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更在于培养有道德有素养的人,这需要有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的教师。身在有着优良教学传统的中山大学,我们放眼望去,脚踏实地、乐于奉献、淡泊明志、敢为人梯的良师们犹如参天大树,郁郁葱葱。
远有一代史学宗师陈寅恪教授、中国现代数学奠基人姜立夫教授、中国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院士,虽时光远逝,而风骨犹存。
薪火不灭,代代相传。为人师的承诺与执着激励着后来人的脚步。为我校数学学科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邓东皋教授,执教五十余年,率梯队,育英才,常思为国输才。一句亲切的“欢迎大家来找我,没有事也是一种事,就像是0也是一个数”,在点滴间铸就了一代名师的不朽灵魂。我校中文系荣获“国家教学名师”称号的黄天骥教授一生投身于教学研究中,言传身教,甘愿做“一座桥”,一座能够使老一辈和新一辈进行沟通的桥,他说:“师生之情所独具的温厚清醇,往往难以言传。”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大爱无言?若教师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爱。爱学生是快乐的,被学生爱更是快乐。前者因爱而化蛹成蝶,后者因爱而乐在其中。教师,总是将自己的精神状态维持在一个透明干净的位置,“教”与“学”是一个无功利的过程,“师”与“生”是一种无功利的关系,尘世的喧嚣、物欲的利诱都会变得脆弱无力。
今朝,作为年轻一代的中大教师,感受着身边无数“为人、为学、为师”的典范,一个个诲人不倦、治学严谨、爱岗奉献的师德楷模,将感动化为鼓舞与骄傲,深知任重道远。我们可以用孜孜不倦的努力,用尊重与诚挚的真心,去打开一扇扇含苞待放的心门,塑造一个个丰厚的灵魂。“一灯如豆,四壁青辉”,站在前行道路上的我们,循着前辈的足迹,追求厚德、博学、卓越的崇高境界,立师德,扬师魂,谱写无悔的人生之歌。
(校工会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