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性保健堪忧——下乡扶贫感想
今年七月份,我院组织的化州合江与茂名七径扶贫项目进入了第十六个轮回,我有幸再次被科室选派与烧伤科的刘盈斌副教授、心内科的胡洵医生一同参加了这次扶助活动。与上次不同,这次我对下乡的目的、行程、工作与环境都比较熟悉,更能静下心来了解与思考,由此发现在广东农村,女性保健工作水平还是有待改善的。
在七径,我查房时发现有一临产的足月孕妇,羊水过少,曾出现胎心减慢,产妇与其家人坚决要求试产。而后宫口开全近2小时,发现胎位不正,胎儿位置较高,而且胎心又出现减慢——明显地,胎儿已有宫内缺氧,必须立即娩出后由儿科医生抢救,但当地医院一没有产钳或胎头吸引器等阴道助产器械,二没有专业的儿科医生。我只好建议立即行剖宫产,同时请石化医院的儿科急诊出车参与新生儿抢救,但家人仍一直坚决要求阴道分娩。万幸的是,最后BB还是阴道顺产了,但出现了新生儿窒息。后来产妇的姐姐向我坦承:早已知道这一胎是女儿,所以一定不能做剖宫产——为的是可以更快地再次妊娠,好有机会生儿子。我不禁感叹,为了一个未知的儿子,值得用一个女儿的健康、聪明、甚至是生命来换取吗?我心里不禁对这一家人颇有微辞。
第二天,妇产科比较清闲,于是我到门诊和徐教授、胡医生一齐看病人。可是,病人以小儿发热为主,不是我的专业而且我平时的工作也较少涉及,因此我只能像见习医生一样在旁观摩。突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来的病孩十个有九个是男孩儿。为什么呢?等到徐、胡二位医生忙完后,我和他们讨论了这个现象,是这个地方男孩多,还是这个地方女孩子身体特别好?从自然规律到生理结构上,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最后,还是徐教授的社会经验丰富,一语道破——因为普通农村家庭能用于医疗支出的金钱有限,而男孩以后是家里的支柱,女孩以后是要出嫁的,所以男孩有病要优先医治。我不禁再次为农村女孩的生存环境叹息。
由以上两件事,我又回想起在化州合江的一天,我们三人在午休时交流一下各自遇到的病例。胡洵医生首先告诉我们看过好几个贫血的病人,都是女性。“对啊,我觉得这里的女人脸色都是青黄的,年青妇女也是这样”,我插了一句,“难道这里是地贫高发区?”,“不是,她们没有地贫的典型外貌,而且,血像的检查也不支持。”胡医生一口否定了我。“她们说很少吃肉。”徐教授说。噢,是营养性贫血。生育期妇女的营养都跟不上,出现了缺铁性贫血,又要经历多次生育,围产保健水平如何提高,人口素质又如何提高?我不禁为农村妇女的身体健康忧心。
扶贫的最后一天,我们三人正在门诊处理病人,突然见门口停下一部摩托车,几个人从车上扶下来一个60岁左右的妇人。一群人进来后,七嘴八舌地说老太太三个月前出现肌无力、进食少的现象,在外院诊为帕金森,服药后无好转,近一周下肢踝部以下出现水肿。初看,老人回答我们的问题时确有面具脸,可一转眼,老人可能是见到某个熟人,打招呼时表情可丰富了。检查了神经反射正常,肌力没有明显下降。心肺听诊与血压均正常。是甲低?胫前无水肿;是低钾?没有血电解质检查结果;是高尿酸血症?老人无关节痛;是风湿性病变?没有关节变形。在这乡村医院,除了血像检查,无法进行其它任何检查。怎么办?徐教授问老人的儿子与孙子“给她吃点桔子,无力现象有无好转?如果是低钾会有好转的。”谁知道老人的儿子一个回答使我们说不出一句话,“她一辈子没吃过水果”。最后,我们只能让老人去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生养了儿子,又有孙子了,作为祖母,家庭地位不算低了,仍旧不吃一次水果,这里是亚热带,出产多种水果,也不贵。老人不吃水果,唯一的原因仍然是因为经济条件所限,为家里省钱。我又一次不禁为中国农村妇女的生活悲哀。
我,作为父母的女儿,作为一个女孩子的母亲,一直觉得女孩在家庭中与男孩一样重要;作为一个在城市学习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女性,作为一个工作了十几年的职业女性,我也一直觉得女性的社会与经济地位是和男性平等的;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我深知妇女保健、围产保健与儿童保健对提高人群身体健康,改善人口素质的重要性。但是,在扶贫的几天里,我觉得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女性从出生一直到年老,家庭与社会经济地位都较低,得不到比较好的医疗保健。我们提倡了这么多年的关爱女孩,提高妇女地位,男女平等,然而在农村特别是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地区仍旧是一句口号。在这些地方,女性可以说是幼失关爱,长缺健康,老无安享。我们参与的下乡扶贫工作,虽然能在一段时间内给予农村医疗机构相应的物质上、人员上以及精神上的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缺医少药,特别是提高农村女性的保健水平,还是有赖于经济水平与精神文明的提高,改善农村的妇女保健、围产保健与儿童保健水平的道路还很长,有待全社会的努力。
(中山一院妇产科 张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