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工会风采 > 中大教工 > 2007年第3期 > 专题报道

我校陈小明教授、钟明华教授及中山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在2007年广东省教育工会师德评选表彰活动中获殊荣


 

 日前,在各单位推荐的基础上,广东省教育工会评选出10名师德标兵、100名师德先进个人和40家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并在教师节期间予以表彰。我校化学学院陈小明教授荣获广东省师德标兵称号,教育学院钟明华教授荣获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中山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被评为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此次评选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的精神、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要把加强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和灵魂的重要指示;并激励广大教师和各单位继续以教育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为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2007年“广东省师德标兵”
——化学学院陈小明教授先进事迹

 

陈小明,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1992年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1994年底晋升教授,1999年被聘为长江学者教授,1998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97年度第一、二层次人选。20001月至今,任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他主要从事功能金属配合物和聚合金属配合物超分子体系的分子设计、控制合成和结构与性能研究。在具有光电子性能的配(簇)合物的研究中,创立合成含铜与其他金属的异多核配合物的独特方法,设计和组装新型异多核金属配合物,在复杂异多核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设计与控制合成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成功建立起系列铜-稀土18核簇合物及其它铜-稀土异多核配合物的新颖制备方法。发现了多种金属配体原位反应,其中发现的多吡啶类配体在水热条件下的羟基化反应,为争论达20多年的Gillard机理的证明提供了首例直接证据,并进一步制备出系列具有优良发光、分子导体性质的新配体和金属配合物。在配位聚合物与超分子化学的研究中,他成功利用各种桥连配体与金属离子作为模块组装了大量的、具有新颖拓扑结构的聚合金属配合物,为此类多孔和光电功能新型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研制提出新的控制合成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

他作为课题负责人在包括国际第一流化学杂志《美国化学会会志》(5篇)、德国《应用化学》(5篇)、《欧洲化学》(5篇)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应邀在国际《配位化学评论》杂志及国际专著等发表4篇综述论文。这些论文被同行引证2800多次。应邀在20次国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出任国际知名杂志《欧洲无机化学杂志》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项省部级一、二等自然科学奖以及“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他指导的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00412月,获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

20049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1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
“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2002年,获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特等奖;1999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6年,分别获国家科协、中组部和人事部授予“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1998年,被授予第三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7年,获广东省首届“优秀青年科学家奖”。

 



——教育学院钟明华教授先进事迹

2007年“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

钟明华教授现任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兼任社会科学教育系主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并担任该学科和伦理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历任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兼任广东省高校“两课”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东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等。多年来,

钟明华教授坚持在德育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在师德建设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取得了较为突出成绩。

钟明华教授长期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并在政治学、伦理学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他在学术研究中能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关注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变迁问题、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及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已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和国家级课题6项,主编和合作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优秀学术著作奖、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社政司高校优秀“两课”教材奖等,主讲的《思想道德修养》获2003年首届“国家精品课程”。

钟明华是一位智慧而充满爱心的教授。他长期担任一年级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任务,不辞辛苦地奔波于广州、珠海两地三校区。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努力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其教学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哲理性,得到师生的好评,曾获得广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他所主讲的《思想道德修养》课2003年被评为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他还承担了研究生公共政治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的专业教学。

在指导研究生方面,他要求博士生必须认真研读广泛的学术著作,做好读书笔记并经常与他们交流。他要求学生从加强研究出发,使学生通过论文的写作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悉心指导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多次亲自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他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调研和课题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锻炼科研能力。

他不仅在学术上严格要求学生,而且在生活上给予人文关怀,尤其是对于“弱势”学生,给予了更多关爱,针对经济困难和自筹经费的学生,他不仅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且创造机会提供经济资助,对于学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他采取赏识之法,使他们在老师的赏识中一点一滴地进步,逐步完善。此外,他还将自己的工作室、电脑等提供给学生,给他们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他积极提供信息,主动联系用人单位。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能仅靠课堂教学单一承担,更需要与课外辅导相结合。钟明华教授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参与创办中山大学“益友心理咨询中心”,并长期义务开展咨询辅导工作;他坚持担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的主要任课老师之一;目前该班已经成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大品牌,为学校培养了一届又一届政治精英;配合学校党委做好大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工作,长期担任学校党校兼职教师,认真为大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培训班的成员上好党课;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指导大学生社团活动,义务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帮助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钟明华教授作为教育学院的院长,还承担了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班子成员一道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7年“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中山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先进事迹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是我国第一批招收硕士

博士研究生的单位之一,曾经拥有罗潜、吴秀荣、胡本荣、孙家均、潘启超、赵香兰等杰出的老一辈药理学家;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1997年、1998年分别被评为广东省卫生厅“五个一”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实验室;1999年获得部、省共建“211”工程项目;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课程分别于2005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和国家精品课程。

一、药理学教研室一贯重视师风、师德建设,将优良师德的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全局性、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努力把师风、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1、要求每位老师必须正确把握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即①献身教育,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②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③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师德的关键;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根本。

2、注意运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影响教师。

3奖惩分明,对获奖的教师,除通报表扬外,教研室匹配相应的物质奖励。对有违师德标准的人和事,给予批评或扣发当月的教研室奖金的处罚。

4严格培训树师德。通过“教学试讲”、“青年教师授课比赛”、“同行教评”等活动,加强了青年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潜移默化地培养了高尚的师德。

5把师德建设同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科技开发的收益,每月发给全体教职工和研究生作为补助,每年的寒暑假外出旅游,以增强教研室的凝聚力。

6坚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制定了“教师行为规范条例”。2005年关永源教授做题为“美丽的人生”的演讲,再现科学家们的理想人生和奋斗经历,以鼓励学生奋发向上。

二、重视以科研促进教学发展增强学科凝聚力

2003年以来,获得的科研基金总额达2000万元,发表文章331篇。良好的师德、师风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科的发展增强了教研室的凝聚力,形成了有利于师德建设的环境。近年来,超过90%从本教研室出国深造的教师回到本教研室任教,其中属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名。关永源教授指导的周家国博士获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三、以往所获得的主要师德奖项如下:

11988年,颜光美讲师荣获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的称号。

2、药理学教研室严格要求因材施教,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获中山医科大学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奖。

31997荣获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奖。

4、教研室领导-制度-反馈教学管理模式的探讨获中山医科大学1998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5、肖建初副教授被评为广东省1997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6、陈汝筑教授被评为1995卫生部部属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被聘为第4-6届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专业委员,被评为1998年学校第一学期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优秀教师,第一、二、三届(1999-2000年)我爱我师评选活动中荣获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称号,同获此称号的还有陶亮和汪雪兰老师(1999年)。

71990年,颜光美讲师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82004年,“机能学科实验教学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9“血管平滑肌细胞氯通道特性与功能的研究”获2005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01995年,关永源教授获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6年和1997年广东省和卫生部“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11、汪雪兰老师在中山医科大学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中荣获机能组第一名(1995年),徐冬、梁秀霞老师在2005年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中荣获二、三等奖。王冠蕾在2006年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英文授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12、周家国博士撰写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其论文题目是《C1C-3蛋白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容积调节性氯通道的关系及其对Ca2+运动的影响》,指导老师是关永源教授。

13周家国副教授入选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4关永源教授荣获2006年度“中山大学杰出教师桐山奖”。

15、孙林光老师在中山医学院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中荣获第一名(2007年)。

 

 
()
投稿信箱:zhongdagonghui@126.com 电话: (020)84111291、84112075 传真:(020)84113328、84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