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中山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先进事迹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是我国第一批招收硕士
和博士研究生的单位之一,曾经拥有罗潜、吴秀荣、胡本荣、孙家均、潘启超、赵香兰等杰出的老一辈药理学家;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1997年、1998年分别被评为广东省卫生厅“五个一”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实验室;1999年获得部、省共建“211”工程项目;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课程分别于2005、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和国家精品课程。
一、药理学教研室一贯重视师风、师德建设,将优良师德的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全局性、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努力把师风、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1、要求每位老师必须正确把握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即①献身教育,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②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③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师德的关键;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根本。
2、注意运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影响教师。
3、奖惩分明,对获奖的教师,除通报表扬外,教研室匹配相应的物质奖励。对有违师德标准的人和事,给予批评或扣发当月的教研室奖金的处罚。
4、严格培训树师德。通过“教学试讲”、“青年教师授课比赛”、“同行教评”等活动,加强了青年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潜移默化地培养了高尚的师德。
5、把师德建设同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科技开发的收益,每月发给全体教职工和研究生作为补助,每年的寒暑假外出旅游,以增强教研室的凝聚力。
6、坚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制定了“教师行为规范条例”。2005年关永源教授做题为“美丽的人生”的演讲,再现科学家们的理想人生和奋斗经历,以鼓励学生奋发向上。
二、重视以科研促进教学发展、增强学科凝聚力
自2003年以来,获得的科研基金总额达2000万元,发表文章331篇。良好的师德、师风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科的发展增强了教研室的凝聚力,形成了有利于师德建设的环境。近年来,超过90%从本教研室出国深造的教师回到本教研室任教,其中属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名。关永源教授指导的周家国博士获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三、以往所获得的主要师德奖项如下:
1、1988年,颜光美讲师荣获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的称号。
2、药理学教研室严格要求因材施教,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获中山医科大学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奖。
3、1997年,荣获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奖。
4、教研室“领导-制度-反馈”教学管理模式的探讨获中山医科大学1998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5、肖建初副教授被评为广东省1997年“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6、陈汝筑教授被评为1995年“卫生部部属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被聘为第4-6届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专业委员,被评为1998年学校第一学期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优秀教师,第一、二、三届(1999-2000年)“我爱我师”评选活动中荣获“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称号,同获此称号的还有陶亮和汪雪兰老师(1999年)。
7、1990年,颜光美讲师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8、2004年,“机能学科实验教学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9“血管平滑肌细胞氯通道特性与功能的研究”获2005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0、1995年,关永源教授获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6年和1997年广东省和卫生部“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11、汪雪兰老师在中山医科大学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中荣获机能组第一名(1995年),徐冬、梁秀霞老师在2005年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中荣获二、三等奖。王冠蕾在2006年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英文授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12、周家国博士撰写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其论文题目是《C1C-3蛋白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容积调节性氯通道的关系及其对Ca2+运动的影响》,指导老师是关永源教授。
13、周家国副教授入选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4、关永源教授荣获2006年度“中山大学杰出教师桐山奖”。
15、孙林光老师在中山医学院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中荣获第一名(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