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王庭槐教授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教育部8月2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00名获得者名单,我校中
山医学院王庭槐教授榜上有名,为广东省高校4名获奖者之一。
教育部发言人称,评选教学名师奖,旨在表彰长期从事本科基础课教学工作、具有较高学术造诣、
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高等学校教授,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中坚持教育教学改
革,在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方面发挥重要带头作用的高素质“双师型”专业教师,并以此来影响和带动
广大教师切实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培养高素质人才上,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获得“第三届高等学
校教学名师奖”的100名教师,是全国高等学校百万教师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
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将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有机结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改革教学
内容、方法和手段,创新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创建合理的教学梯队,强化实践教学,在高等学校本科
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
(中山医学院 刘李云)
王庭槐教授先进事迹介绍
王庭槐教授在中山医学院长期从事医学基础课程——《生理学》的教研工作,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生理学》课程负责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理学》主编,1994年获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三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四次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他治学严谨,诚信育人,从教25年以来,无论工作多忙,甚至在成为博导之后,还始终坚持为本科生上理论和实验课。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很多都已成为我国医学院、大型医院的知名医生和学术骨干。
一、王教授十分注重学生良好生活态度、健康人格的培养。他常常教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做个好医生,首先要做个好人”。
1、帮扶贫困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小波初进大学时,父母的离异、生活的困窘使他茫然失落。王教授像朋友一样,与他坦率地讲述自己的成长,和他讨论前途理想,记得他每一点小小的进步……渐渐地,他开始自信地面对生活,懂得了人应该为了什么而奋斗!
2、引导网络成瘾学生走出虚拟世界,勇敢面对真实生活。学生小伟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某重点大学,但因沉迷网游曾被学校退学,经一年苦读又以800多分的高分考入中山大学。大学紧张的学习和经济拮据带来的压力,使他又重新回到了虚幻的游戏世界,期末考试“红灯高挂”,他又一次失去信心……王教授一次又一次地找他促膝恳谈,还抽空和老师辅导他,帮他申请助学岗位解决经济困扰,使小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走了出来。
3、激发优秀生潜能,培养符合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优质医学人才。王教授在教学中注意“授人以渔”,不单传授知识,还教学生“研究性学习”,“凡事力求最好”。
经他在本科阶段指导过的80级学生宋尔卫博士,与哈佛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的“200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他在一篇名为“闪烁着创造性火花的实验课”中写道:“王教授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他教给我们的科研思维使我终身受益,把我们引向一个崭新的天地,照亮我们医学学习的道路。”
二、王教授持之以恒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理论课重视启发科学思维,实验课强调能力培养,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在全国率先实行“三合一,跨学科”的方式,建立了新型生理学实验课教学模式。
王教授三次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生理学》。1984年,他率先进行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1988年,将双相同步反馈技术应用到生理学教学中;1995年,创建了国内最早的生理跨病生、药理的机能实验课程;针对学科式课程体系“前期和后期割裂”的弊端,构建了“三早”(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医学教育新模式,2005年以此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
三、王教授将尊重生命的教育全程贯穿在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他注重对学生科研兴趣、科研能力的激发和培养,培养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培养其从具体的实验结果推测抽象理论知识的能力。
1、在实验课中,当有些同学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青蛙所有的内脏都血淋淋地暴露在空气之中时,王教授语重心长地说:“是谁给我们人类权利可以随意去决定另外一种生命的存亡?我们要善待生命,一个对生命冷漠甚至残酷的人怎么能成为好医生。今后你们行医做手术时,应尽量用最小的损伤换取最合适的暴露和手术条件。”同学们都被他的话触动了,也开始思考起生命教育的话题来。2002级廖嘉炜同学在他的论文答辩会的第一张幻灯上很醒目地打下了“向为实验作出牺牲的‘鼠鼠兔兔们’致敬”的字样,令王教授心头一热。
2、无论教学、行政工作多忙,科研工作多重要,王教授始终坚持上本科生实验课。在实验教学中,他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他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撰写英文的实验论文(报告),还组织学生学会公关寻求社会支持、编辑出版学生自己的论文集,举办答辩会。从1997年来,他带过的学生每年都编写一本实验论文集,有的还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
四、重视以科研促进教学发展
王教授长期从事雌激素心血管作用以及生物反馈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基金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培养研究生近三十名。他坚持不懈地从基因和非基因两条途径,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三个层次系统深入地研究了雌激素抑制血管损伤反应的作用及其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证实了膜雌激素受体的存在。他首次报道了mER平衡解离常数和最大结合容量;发现了caveolin在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中发挥的整合作用,为研究雌激素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靶点,并为严重威胁全人类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疾病机制的研究、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提供了有意义的实验依据,具有极大的潜在开发价值。
王教授建立国内第一个研究生物反馈生理机制的实验室,并率先将混沌动力学理论及近似熵分析方法引入生物反馈的信号分析中,解决了生物反馈机理研究中的瓶颈难题,并应用生物反馈对高血压前期进行干预,为非药物治疗高血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生物反馈学》已成为本科生的选修课程与七年制的必修课程。
五、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重视教学队伍建设。王教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无私地传授给身边的年轻教师,他的博士生谈智、向秋玲已成为中山大学的教学骨干。他还坚持每年为首次开课的新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培养了大批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优秀的中青年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