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救两人13岁男童重获新生
——我院器官移植科开展劈离式肝移植在华南地区首获成功
2007年1月27日,是年仅13岁的小患者陈浩锵重获新生的日子;而对于器官移植科来说这一天也是意义非常。该科通过劈离式肝移植技术将一供体肝脏分割成两个大小不同而又有着各自独立管道系统的肝脏,分别植入两个备受疾病折磨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体内并获得成功,这也是该类手术在华南地区首次获得成功。
常年肝内胆汁淤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
十三岁男童遭遇生命难关
十三年前,陈浩锵出生不久,孩子父母就发现他的眼睛和皮肤越来越黄,曾到多家大医院求治,诊断为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孩子由于胆道感染,经常发烧,父母带着孩子跑遍了广东的各家大医院,希望能找到根治的办法,但一次次的结果令他们失望。不断的检查和治疗费用也使家庭经济雪上加霜。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的身高却没有明显的变化,十三岁的孩子上了五年级,却只有1.25米的身高。母亲总是以泪洗面,哀叹上天为什么那么不公!
2006年以来,陈浩锵的病情开始变得越来越差,几次消化道大出血几乎都要了这孩子的命。器官移植科的专家曾对陈浩锵的病情进行过会诊,认为只有肝脏移植才能挽救孩子的生命,使疾病获得彻底的根治。但手术所需的十几万元费用就像一座大山横在面前,让陈浩锵的父母一筹莫展。
勇闯男童生命禁区
新技术华南地区首获成功
今年1月初,患儿陈浩锵再次发生消化道大出血,这让他的父母再也坐不住了。他们东筹西借,凑了六、七万块钱,再次来到了中山一院,找到器官移植科主任何晓顺教授。13岁男童命悬一线,面对眼前聪明可爱的男孩,何教授经过深思熟虑,找到了我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谢灿茂教授,大胆提出了开展劈离式肝移植的想法。鉴于特殊的病情与患者特殊的家庭情况,医院作出了减免陈浩锵十万元医疗费用的决定。
时不待人,何晓顺教授马上组织科室相关人员针对陈浩锵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华南地区首台劈离式肝移植手术于1月26日在我院施行。
1月26日下午,供体肝脏经过X线造影后被小心地放在了手术台上,在柔和的无影灯下,浸在冰液中的肝脏光滑、细嫩,闪烁着迎接新生命的光彩。何教授借助特殊的设备,熟练地运用手中全频乳化超声吸引刀,一点一点地分离着肝脏……经过四个小时全神贯注的操作,肝组织按照事先设定的切除线逐渐被分离开来,肝脏内外复杂的管道系统包括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肝管和胆管,都被一一分开了。手术台上呈现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肝脏,他们有着各自独立的管道系统,将会被分别植入两个备受疾病折磨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体内。
晚上8点,何晓顺教授和器官移桓科副主任朱晓峰教授,分别为陈浩锵和另一名肿瘤患者实施肝移植手术。不到两个小时,患病的肝脏很快被切了下来。这个折磨陈家十余年的肝脏,看上去就像一块生满绿苔的朽木,看不出与生命有任何的联系。
肝脏植入手术对于器官移植科何晓顺教授和朱晓峰教授来说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了。但眼前的两台手术,却意义非同寻常。经过修整分离的静脉、动脉和胆道分支比较细小,需要佩戴专门的手术放大镜才看得清细小的针线和操作的目标。在场的医务人员都屏住呼吸,手术室内静得仿佛能听见穿针走线的声音。终于,植入的肝脏复流了,苍白的肝脏霎时间变得红润起来,肝动脉随着心率有节奏的波动,昭告着华南地区首例劈离式肝移植在中山一院诞生!
13岁的小患儿陈浩锵和另一位接受肝移植的患者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接受了数天的监护治疗便转回了器官移植科的普通病房。移植肝脏功能一天天地接近正常。
器官移植科勇攀技术高峰
劈离式肝移植成为肝脏移植最为尖端的技术
劈离式移植是将供体肝脏一分为二,分别移植给两个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手术方式。劈离式肝移植的成功开展能够充分反映医院肝移植技术实力。这种术不但非常有效地解决了供肝来源的短缺,并以其计算精密,操作精细的手术要求,成为肝脏移植最为尖端的技术。目前劈离式肝移植在国内开展屈指可数,华南地区更无先例。
此次劈离式肝移植手术在中山一院的成功施行,标志我院器官移植技术又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中山一院 党办 李绍斌、器官移植科 王东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