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的两座校门
易汉文
国立中山大学(原名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2月4日孙中山先生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名义下令创办。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伟人,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改国立广东大学为国立中山大学)由原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而成,1925年7月,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并入。
国立广东大学创办后,孙中山先生就认为,学校分散在各处(校本部、文科、理科、附中、附小在文明路;法科在法政路;农科在广州市东门外鸥村及石马岗;而后并入的医科在东山百子路),管理上十分不方便,而且校舍毗连市区,车马喧阗,不适于修养求学,命邹鲁择广州市东郊石牌为新校址。1924年首先划定了2718.7亩,当时由于财政困难,加上战事频频,未能进行规划建设,先开辟为农科第二农场。

南校门(正门)
1932年,邹鲁第二次执掌国立中山大学便开始拟定计划,筹备建设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永久校址。石牌校园的建设规模与标准,邹鲁将其定位在“不但求之中国不落后,即求之世界各国中亦不落后”。根据世界一流的标准,邹鲁拟定了一个6年建设计划,每两年为一期,共分三期完成全部建设新校园工程,1933年开始实施建设。
国立中山大学的两座大门——南校门(正门)和西校门属第二期建设工程项目。
南校门(正门)位于当时的粤汉路与广东路的交汇处。整座门(牌坊)内用钢筋三合土(混凝土),外用花冈白石砌成。牌坊前后分两行,共分5门。高36英尺(10.98米),宽83英尺(25.315米)。前门额刻“国立中山大学”六个大字,内门额刻“格致诚正 修齐 治平”八个字,目前门额上的所有字都被水泥覆盖,前门额的水泥上刻有毛泽东主席手书的“为人民服务”。在这座牌坊式的雄伟校门旁,修筑了一条比它还高的通往华工、华农的高架路,昔日的雄姿不易被人看到。如今,这座牌坊成了华南理工大学的校徽的主体。中山大学南校区北门广场、东校区和南方学院均矗立一座仿造的比原建筑物大的牌坊。

西校门位于当时的长江路及昆仑南路之间。与南校门一样,整座门也内用钢筋三合土(混凝土),外砌花冈白石。高30英尺(9.15米),宽50英尺(15.25米),共分三门。前门额刻校名“国立中山大学”,内门额刻“忠孝仁爱 信义 和平”等字。西校门为区国良、林仁椿先生捐资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