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大医院重组区域医疗资源 探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长效机制——越秀区政府与中山一院签订移交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协议书
继去年年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越秀区卫生局签署整合区域卫生资源合作意向书后,中山一院和越秀区政府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和沟通,终于达成了合作共识,于7月28日下午在越秀区政府机关大楼会议厅,签订了关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移交协议书,共同探索建设一种新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试图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探索一条新路。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萍、越秀区区委书记周庆强、区长龚儿珍、中山一院院长王深明、党委书记颜楚荣、副院长谢灿茂、副院长肖海鹏、中山大学医学院副书记杨德华、副主任王庭槐以及越秀区和中山大学及附属一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本次协议书签字仪式。
据了解,这次整合区域卫生资源的合作改革,是中山一院和越秀区政府共同策划的一项重大改革,目的是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山一院的人才技术优势,不断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从长效机制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越秀区政府将包括原东山区人民医院和越秀区东片区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东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塘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梅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黄花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医疗机构的人、财、物整体移交给中山一院。由中山一院承担上述医疗机构所在行政街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保证上述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不改变、资产不转移,保证所移交人员(含离退休人员)的原有身份不改变、待遇不下降;越秀区政府则保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总投入不减少,同时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中山一院承担社区健康教育、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大功能的相关工作的落实情况,协调与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保证政府职能落实到位。
在签字仪式上,中山一院王深明院长介绍,目前我国的社区医疗仍处在“广覆盖、低水平”的阶段,病人对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缺乏信心,习惯往大医院跑,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社区点门可罗雀,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要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一种“医疗质量高水平、收费低水平”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开拓社区医疗服务领域,推动社区医疗服务的高水平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只有当社区医疗卫生建设完善了,病人在社区能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时,大医院连夜排队挂号的情况才会得到缓解,有利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中山一院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和健康教育于一身的三级甲等医院,具有近百年的历史品牌和雄厚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多年来,医院通过义诊、帮扶,开展救治特困病人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大量的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这些都是临时性、阶段性的。这次政府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移交给大医院的合作是为了探索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和长期的服务体系。越秀区的原东山区人民医院和社区医疗中心都在中山一院周边,双方开展合作后,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持相当方便,有利于以中山一院为龙头,进行区域内卫生资源的优化整合。中山一院将采取优化资源管理、抽调技术全面的医生定期到上述医疗机构巡诊、坐诊,请退休教授长期坐诊,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等多种形式,最终将原东山区人民医院建设成为适应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的“三级医疗服务、二级收费标准”的以主要专科为支柱的综合性医院,同时提高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并坚持执行一级医院收费标准,使社区居民在一、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可享受三级医疗技术服务。此外还将建立上述医疗机构与中山一院本部的病人双向转诊机制。这样,既可使大医院的医疗用房、设备的紧张状况得以缓解,也能更充分地发挥和利用大医院的规范管理和人才技术资源优势,为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拓展空间,更重要的是可以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探索一条新路,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黄达人校长在签字仪式上讲话指出:2001年中山大学与原中山医科大学合并以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新的中山大学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集文、理、医、工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特别是中山大学的附属医院,人才基础比较雄厚,医疗特色明显,是华南地区医疗、教学、科研、地方保健的重要基地,尤其是中大附属一院,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他认为,希望通过这次合作,附属一院能够尽快实现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努力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与社会地位。他还强调了认识资源整合的重大意义,指出资源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应该通过优化整合来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最后,黄校长希望附属一院顺利完成接收工作,更快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中山一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