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十项产学研合作助力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命科学学院与广东地方政府、企业签署10项产学研合作协议
9月13日下午,生命科学学院与广州、珠海、清远、梅州、云浮、湛江等市的近10个县(镇)政府、企业在小礼堂举行了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签约仪式。此次签约仪式由生命科学学院主办,我校黄达人校长、梁庆寅副校长,省农业厅陈福林副厅长、广州市科技局王桂林副局长、广州市农业局科教处吴惠龙处长以及各地方政府、合作企业的有关负责人出席了签约仪式,仪式由生科院党委黄治河书记主持。
生科院一直坚持走教学科研与成果转化紧密结合的路子,在昆虫防治、水产养殖、功能基因与生物医药等领域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生科院响应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致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及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学院科研成果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已超过200亿元。通过与地方的长期合作,生科院已在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2001年底,学院与清远市清新县签订了农业和科技全面合作协议,共建了中山大学昆虫学与生物防治清新研究基地和清新中大生物资源研究与发展中心,现已开发出“以昆虫蛋白为主要营养的饲料添加剂系列”、“生物杀虫剂”和“高效杀虫工程菌系列”等成果。2005年以来,学院派出多名教授、专家队伍进驻湛江市特呈岛,在当地设立了技术咨询站,帮助其成立了全省第一个渔民深水网箱经济合作社,并建设海洋生物技术推广中心和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2006年1月,学院在清新县种植基地全面播种青蒿,现已设立种苗培育中心,示范面积达20000亩;2006年上半年与广东温市集团合作,共同组织申报并建设移动式P3实验室,并已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需求启动相关专项基金、项目。
在签约仪式上,黄达人校长作了讲话。他说,长期以来,中山大学坚持产学研结合,在做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零代价转让科研成果,回馈广东省委、省府与广东人民的厚爱与支持。生命科学学院有着将教学科研与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优良传统,对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实现了双赢至多赢的结果。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做好产学研结合的各项工作。
接着,广东省农业厅陈福林副厅长作了讲话,谈到了高校以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优越人才资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他说,中山大学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大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农用技术推广、生态发展规划、基层政府管理等提供了技术与人才支持。本次与广东地方政府与企业签订10项产学研合作,对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起着带头和推动作用。
随后,生命科学学院与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头坡村、广州增城市正果镇、珠海市香洲区横琴镇、清远市清新县、连南县、梅州市平远县、云浮市新兴县、湛江市特呈村以及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远市青蒿药业种植有限公司等近十个合作单位举行了签约仪式。
此次合作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当地资源和现有专业知识,与地方政府、企业、农民共同建设新农村,用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科技来帮助农民,切实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此次签约将进一步促进我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合作,使我校能凭借科研优势,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大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双赢。
在签约仪式上,生命科学学院徐安龙院长与湛江市特呈村村委书记陈武汉也分别作了发言。
(生科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