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科学工作站落成
8月20日,中山大学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科学工作站(A站)在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脉的色季拉山落成,并于当日举行了落成揭牌与技术合作签字仪式。中山大学黄达人校长与林芝地委常务副书记、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李庆雄共同为工作站揭牌,并与林芝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张绍培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林芝地区行署副专员玉拉、林芝地委副秘书长郭才武、林芝县副县长李学平、中山大学副校长喻世友及生科院院长徐安龙、科技处处长夏亮辉、医科处处长梁丹以及青藏高原冬虫夏草孕育工程研究团队刘昕教授、古德祥教授、张古忍教授等与多位研究生出席了揭牌与技术合作签字仪式。仪式由林芝地区行署副专员玉拉主持。
在仪式上,李庆雄副书记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青藏高原冬虫夏草孕育工程”项目贯彻了广东省委省政府援藏新思路,是一项重要的“造血”工程,它的启动开创了广东省援藏的新局面,并得到了西藏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赞扬。李副书记对中山大学的援藏举措表示感谢和敬意,高度赞扬中大学者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尤其是克服缺氧和高原反应,建立青藏高原科学工作站,为西藏特色资源可持续发展和藏民脱贫致富做出巨大贡献。
黄达人校长在讲话中指出,中山大学率先在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上建立科学工作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将高技术带入青藏高原,造福藏族同胞,同时也为西藏地区培养了高层次、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黄校长感谢林芝地委和行署、林芝县各级领导和广东省援藏队在建设青藏高原科学工作站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勉励中大科学工作者,克服困难,再接再厉,在“青藏高原冬虫夏草孕育工程”重大项目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为青藏高原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上世纪80年代,著名昆虫学家蒲蛰龙院士支持和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冬虫夏草研究,在虫、菌研究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工作,并在虫草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别和虫草的开发方面做了更深入的研究。近年来,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昕、副主任王江海、张古忍、古德祥等教授,克服高原恶劣环境带来的困难,奔赴青海、四川、云南及西藏的冬虫夏草、松茸、羊肚菌适生地考察,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已四次赴藏登上海拔5000M的米拉山和色季拉山设点采样,开创性地提出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开展虫、菌、草人工培育及进行冬虫夏草孕育工程的创新思路,并在高寒生境蝠蛾牧虫工程、中国被毛孢分生孢子快速培养与控释工程、高海拔草本和灌丛植物人工快速培植工程等冬虫夏草孕育工程中取得多项重大突破,为引领青藏高原生态重建和特色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可行的技术方案。目前,该项目已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并申报国家产业化重大项目。项目首期工程由广州绿色盈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立“中山大学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科学工作站(A站)”及冬虫夏草孕育工程示范基地,首期工程推广面积达30000亩。基地建设牧虫工程培育温棚及冬虫夏草孕育工程基地,同时,计划在西藏那曲地区海拔4500~5200M的高寒草甸建立科学工作站B站,为大规模围栏式冬虫夏草孕育工程技术推广奠定基础。
(科技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