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乙丑进士”及其他四座牌坊
档案馆 易汉文
中山大学南校区校园内的“乙丑进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为表彰天启五年(1625年)同榜的梁士济(南海县人)、李觉斯(东莞县人)、罗亦儒(番禺县人)、吴元翰(顺德县人)、岑之豹(顺德县人)、尹明翼(不详)、高魁(石城县人)7位广东进士所建。该牌坊原立于广州的四牌楼。
广州人习惯把牌坊叫牌楼。四牌楼因现在北起中山六路、南至惠福路那一段解放中路立有乙丑进士、承恩五代、奕世台光、戊辰进士4座牌坊而得名。同治四年(1865年),原立于今仓边路上祀奉海瑞的“盛世直臣”牌坊也迁移到四牌楼。虽然四牌楼实有5座牌坊,但人们习惯上仍称之为“四牌楼”。
据史料记载,至清代,四牌楼两侧已开设了很多商铺,成为一条非常繁华的商业街。1929~1930年间,四牌楼及其南北相通的街道拓展为马路,时称“中华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市的经济日益繁荣,社会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广州市政当局决定拓宽中华路,并拨专款将五座牌坊搬出中华路,易地而建。“乙丑进士”牌坊移建岭南大学校园,“奕世台光”牌坊移建汉民公园(原址为前不久关闭的中山四路儿童乐园)南门,“戊辰进士” 牌坊移建汉民公园西门,“盛世直臣”和“承恩五代”两座牌坊移建中山纪念堂背后越秀山百步梯两入口处。

移建于中山纪念堂背后百步梯两入口处的“盛世直臣” 、“承恩五代”两牌坊于20世纪50年代初被拆除。移建于汉民公园(儿童公园)南门、西门的“奕世台光”和“戊辰进士”牌坊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原矗立在广州四牌楼的5座牌坊,现仅剩“乙丑进士”1座了。
移建康乐园的“乙丑进士”牌坊原立于格兰堂(现称“大钟楼”)西侧,“文化大革命”期间也被拆,幸运的是大部分石构件被保存了下来。1999年,纪念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75周年时,“乙丑进士”牌坊重新竖立于中山大学校园内。

参考资料:
1. 金羊网2004年4月12日卢洁峰《家在广州:四牌楼的下落》。
2. 陈朱《中大校园的进士牌坊》,花城出版社《广州的故事》(第二卷),2005年2月。
3. 易汉文《康乐园的建筑文物简介》 中山大学档案馆刊印《源远流长》2004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