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工会风采 > 中大教工 > 2006年第1期 > 半边天

展巾帼风采,立科教新功


 

 

 

回顾2005年,我校女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开拓进取,先后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第二届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之家”等多项荣誉。值此“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校工会特推出本期专题,展示我校优秀女教师的动人风采。

 

 

中山大学2005女教师主要获奖情况一览表

获奖者

所在单位

奖励名称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备注

王一鸣

基础医学院

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王小妹

化学学院

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水性塑料复合印刷油墨

研究项目

 

江丽芳

基础医学院

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登革病毒致病与免疫机制的系列研究

研究项目

 

李萍

教育学院

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现代道德教育论

著作

 

黄瑶

法学院

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联合国宪章的解释权问题

论文

 

景蜀慧

历史系

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魏晋政局与皇甫谧之废疾

论文

 

石风波

管理学院

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An optimal hostage           rescue problem

论文

 

陈丽君

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近期香港社会政治化倾向及原因分析

调研报告

 

王美今

岭南学院

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外商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著作

与沈绿珠(第二作者)合著

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        中国案例研究与国际比较

论文

与李广众(第一作者)合著

罗春荣

图书馆

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电子馆藏及其发展政策研究

论文

与曹树金(第二作者)合著

李美云

管理学院

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广东省服务业发展与改革研究

调研报告

李江帆主编          李冠霖、李美云副主编

陈瑞莲

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澳门特区行政改革:特色与路向

论文

 

郑佩玉

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依靠科技振兴澳门经济的策略思考

论文

 

周惠

生科院

第二届广东省              “十大优秀书香之家”

 

 

 

 

 

王一鸣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获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86年远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1990年获医学遗传学博士学位。此后,她先后在英国医学科学院、皇家医科研究生院、牛津、伦敦、新堡及莱斯特等著名大学工作。1998年,王一鸣教授在英国找到了常染色体显性骶骨发育不全病的基因,其论文发表于“Nature Genetics”(20:358-361,1998),这是世界上首次对常染色体显性骶骨发育不全病这一人类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定位及克隆,在医学遗传学领域产生了较大反响。此后,多家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竞相以高薪聘请王一鸣教授,但她毅然于1999年回到阔别13年的母校中山医科大学,从事基础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始新的征程。

回国后,王一鸣教授立即成为中山大学医学遗传学的学术带头人。她积极地与中山大学各科研院所和附属医院合作,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整体优势,建设了一个覆盖基础和临床多个学科的研究团队,促使各项科研合作得以顺利开展,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基金、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China Medical Board of New York 基金、欧盟FP6基金、科技部资助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以上项目、广州市科技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一改教研室科研经费短缺的局面,为后续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她的带领下,一个个与国内外的合作项目先后达成:与英国皇家医科研究院Prof P Maxwell及瑞士巴塞尔大学 Dr S Hahn的合作极大地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香港大学医学院黎嘉能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贺林教授、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拉布主任及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王颀院长、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杨湛主任的合作,更是体现了王一鸣教授跨学科发展、多学科合作的远见卓识。

长期辛勤的努力换来了科研领域的丰硕成果:王一鸣回国后已发表了8SCI 文章(其中影响因子6以上的5篇)、1SCI 文章已接受、5篇文章即将发表;参与一部英文专著的编写;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篇;并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致病基因、IgA肾病易感基因等多项人类重大遗传疾病的病因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及时地进行医学干预、治疗及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在教学上,王一鸣教授巧妙地融合中西方教育的特点,运用中英文双语教学;开创了讲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利用自己的有限业余时间,参与编写了《Achaeogenetics》,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有利工具;多次把学生送到杭州、北京及上海等生物信息学中心学习;她还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导学生们如何面对人生,做一个优秀的炎黄子孙。此外,王一鸣教授还时刻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备课,示范如何讲课,鼓励他们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素养。

十多年的海外苦读,赋予了王一鸣教授渊博的知识;而与生俱来的一个赤子之心却让这位优秀炎黄子孙将她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自己的祖国。

 

王小妹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研究所教师,现任广东省化工学会第二界涂料专业委员副主任,全国油墨行业标准制定工作组成员,主要从事油墨/涂料/胶粘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主持的广东省科技创新百项工程和“十五”重大专项项目,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在省、市、学校及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近五年来,合作研究与开发了20余项产品及应用技术,产业化推广效果良好,为社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水性塑料复合印刷油墨”于2005年已获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233759C;该项目并获广东省2005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食品包装用水性塑料凹版印刷油墨”获广东省2002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5年获芙兰奖教金。王老师在从事科研的同时,仍非常注重教学工作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开设了水性涂料配置及涂料性能测试的实验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江丽芳,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从事医学微生物教学和研究工作20余年。1987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3年起任教研室主任,1999年任教授,2000年任博士生导师。19981999年在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进修病毒分子生物学,200510月至200512月在美国芝加哥UIC进修医学生物学。现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广东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会常委、广东省微生态学会副主任委员、《高级医学微生物学》(200512月教育部推荐本书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主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副主编、卫生部八年制规划教材《医学微生物学》副主编、卫生部七年制规划教材和五年制规划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编委、《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为病毒致病与免疫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登革病毒基因结构与功能、登革病毒致病与免疫的分子机理、登革热快速诊断、登革病毒疫苗的研制; SARS-Cov病原学;人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与防治研究等。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广东自然科学基金“211工程”等资助的相关研究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2003年以后,任广东省防治非典型性肺炎专家委员会委员、非典型性肺炎科技攻关病原学研究组组长、广东省人禽流感病原学与防治研究组组长。2003年荣立“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获“广州市抗击非典模范”光荣称号。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2000年获中山医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2005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李萍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现代伦理与比较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比较伦理学两个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目前主攻的学术领域是现代伦理与比较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比较伦理学、哲学伦理学。研究方向为比较思想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主要讲授教育哲学与道德哲学、比较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人生价值观研究等课程。先后共培养博士生24人、硕士生30多人。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十几项,科研经费达30多万元。近五年共发表主要学术论文20多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并做了主题演讲。共主编、出版专著9部,其中《走向开放的道德》(专著),1997年获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同年获中南六省大学版协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现代道德教育论》(专著),2001年获中南六省大学版协优秀学术著作奖;《思想道德修养论》(主编),2001年获教育部全国两课优秀教材奖。
    
近年主持、承担省部级、国家级以上项目有: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种利他主义德育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关于德育建构的文化向度与人性关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现代社会伦理变迁与道德建设(985专项)、弱势群体的精神生态与伦理关怀(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专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文化市场与青年道德社会化(国家社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五专项委托)、比较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

2004年获教育部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1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97年、2001年,两次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997年、2001年,连续两届被确定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01年获该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1999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2001年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黄瑶,

法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法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19971998年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1年海牙国际法研究院第29届海外讲习班学员(马尼拉)。现任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主讲课程包括“国际法”、“国际组织法”、“国际法英文原著选读”、“法律英语”等;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多部;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司法部部级科研重点项目子课题和中山大学桐山基金项目等;科研成果曾荣获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广东省司法厅和广东省法学会20022003年度优秀法学论文一等奖、广东省司法厅和广东省法学会19972001年度优秀法学研究成果三等奖等。

 

景蜀慧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祖籍山东章丘,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研治魏晋南北朝历史与文学二十馀年,治学继承业师缪钺先生文史并重风格,以陈寅恪先生所倡“文史互证”为基本路径方法,在中古文学、思想、学术及文化史方面有一定造诣。先后任教于四川大学和中山大学,主讲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近10门,出版专著2 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各1项。

石凤波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并担任工商管理系副主任。1984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9210月起赴日本进修及留学。19983月于日本筑波大学获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20031月于日本筑波大学获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产与运作管理(品质管理、业务流程分析、库存管理等);

运筹学(随机序列的决策过程;最适停止问题等)。

近年来,曾独立发表论文若干篇(其中2篇收录于SCI;一篇收录于CSSCI),其中论文:“An optimal hostage rescue problem”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151 Issue 1 16 Nov. 2003 pp.80-102.(SCI收录),获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另一篇论文:“Optimal hostage rescue problem where an action can only be taken once –case where its effectiveness vanishes thereafter—”Journal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Japan Vol. 46 No.1 March 2003 pp.44-53.(SCI收录),又被《运筹国际文摘》转载,即International Abstract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Vol. 54 No.8 December 2003 pp.1041(Serial number is 85198)

目前科研项目有: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制造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与竞争力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关于细胞生产方式的研究——从战略柔的角度》。

 

陈丽君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6月在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是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创始人之一,至今从事港澳问题研究已20余年。

主持下列科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97年度项目“1997年后的香港经济及其与内地经济关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5年度项目“‘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民主制度发展研究”、国家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香港人的价值观念与民主的形成及其发展”、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内地金融改革开放与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研究”、国家教育“九五”规划专项课题“香港政治势力、政治团体策略研究”、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一般课题“‘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与两岸统一研究”、中央统战部重点课题“香港、澳门政党政治、议会斗争及其对策研究”、广东省社科基金课题“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与澳门模式比较研究、广东省委统战部课题“统一战线与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国家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港澳特别行政区经济制度与运行机制”、国家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港元稳定与香港经济复苏的内在关系及现状分析”等等。

主编《“九七”后的探讨香港经济及其与内地经济关系》(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出版)、主编《内地金融发展与香港金融》(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9月出版)、独著《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践与两岸统一研究》(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出版)、合著《香港跨世纪的沧桑》(为第二作者)(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等等。公开发表的论文60余篇,内部研究报告50余篇,多篇内部研究报告获政府有关部门好评,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其中内部研究报告《近期香港政治化趋向及原因分析》(发表于内刊《港澳情况通讯》2003年第三期)获2004年广东省政府颁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调研报告类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香港中产阶级的现状、特点和工作对策”获2004年中央统战部颁发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些成果则获广东省高等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著奖、广东省委统战部统战理论优秀成果奖。

李美云

中山大学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师,主讲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旅游景点及度假区管理、服务管理等课程。先后承担或参加国家“九五” 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第三产业垄断行业改革战略及政策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多项,相关研究成果于2003年获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年在《统计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旅游学刊》等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参与编写《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广东省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等学术著作4部。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第三产业经济学、服务管理、旅游经济与管理。

 

陈瑞莲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教授、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地方政府与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行政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政府、地方政府与区域公共管理。陈教授长期从事公共行政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港澳特别行政区行政体制与公共管理模式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珠江三角洲公共管理模式研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研究”、广东省“十五”规划公开招标课题“加快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特别委托项目“广东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思路与对策研究”等七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区域公共管理导论》、《珠江三角洲公共管理模式研究》、《中国城市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比较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研究》、《广东行政改革研究》、《行政案例分析》、《行政管理学》、《乡镇行政管理》等著作多部;在《新华文摘》、《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中山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五十多篇学术论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七项(含合作)。

(校工会汇编)

()
投稿信箱:zhongdagonghui@126.com 电话: (020)84111291、84112075 传真:(020)84113328、84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