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益新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2月16日召开的2005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了51名当选院士名单,我校曾益新教授榜上有名。
今年44岁的曾益新院士是我校肿瘤防治中心主任、肿瘤医院院长,是一位优秀的肿瘤学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曾益新教授1985年从湖南衡阳医学院本科毕业,1990年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博士毕业;1992~1997年留学日本、美国。1997年2月回国工作,被聘为中山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及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肿瘤研究所长,同年10月担任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及肿瘤医院院长(兼任实验研究部主任和生物治疗中心主任),2004年10月换届后续任原职,并担任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留学期间,他在抑癌基因P21的调控机制和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的作用机理方面获得国际原创性发现,在Oncogene、Nature Genetics及Nature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1997年,曾益新教授回到国内从事肿瘤研究工作。回国后,作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原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行政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他积极引进现代管理理论、锐意改革,带领全中心职工努力进取,使该学科近年来快速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与美国著名M.D.Anderson癌症中心结成姐妹医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中心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学术地位。1997年至今,他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及973等国家和省市级科研基金支持。同时,他在抗癌药物研究及鼻咽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在国际肿瘤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获得国际专利:尤其是鼻咽癌易感基因的成功定位,不仅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同,相关论文也发表在2002年8月的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Genetics》上,这一成果也是被评为2002年中国医药卫生十大科技新闻和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其主持的“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亦获得200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3年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和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45篇,其中在SCI收录刊物上发表57篇,这些文章共被SCI收录刊物引用1058次。在科研、教学方面所取得突出建树,他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以及被评为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全国优秀骨干教师。
曾益新教授还担任了肿瘤核心期刊《癌症》杂志的主编及一些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在他的领导下,《癌症》杂志近年来无论在论文质量、文章规范还是发表周期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被改录Medine/Index Medicus,显示出该杂志在学术界与时俱增的影响力;他主编的卫生部研究生规划教材《肿瘤学》(第一版1999、第二版2002)被评为2002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受到肿瘤学界同行的好评。
(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