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直通车”开进青藏高原
8月16日-24日,我中心派出中心副主任、副院长白内障科主任刘奕志教授、青光眼科林明楷副教授、手术室张海容护理师和团委书记卢赟凯组成医疗小组参加了共青团广东省委、中山大学团委联合组织的“健康直通车开进青藏高原”的义诊活动。
“我们出发前已经充分考虑到当地医院条件艰苦,但是到达波密县人民医院的时候,手术室的条件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里连洗手的地方都没有!”——刘奕志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为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的30名白内障病人施行复明手术。出发前,我们已经了解到:此行困难重重!首先,我们必须在心理上和身体上战胜高原反应,要到达波密县必须翻越海拔5020米的米拉山口和海拔4620米的色季拉山口,这对医疗队的每一个人都是严峻的考验;第二、我们了解到波密县人民医院只有一个简陋的手术室和“半个”眼科医生(五官科医师兼任),没有开展显微手术的条件;第三、从林芝的八一镇到波密县,要经过排龙天险,七、八月份是西藏的雨季,这里经常发生滑波和塌方事故,据说近年来至少有1000辆越野车翻下路边的深沟。
出发前,中心团委向中心党委书记詹瑛和中心主任葛坚汇报了情况,中心党政领导非常重视这次行动,指示要派出一流的专家,用最好的技术和设备去为西藏患者服务。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我们在出发前作了充分准备:首先我们提前服用抗高原反应的药物“红景天”。在分工上,刘奕志教授负责白内障术前的排查、手术施行和术后的检查;林明楷副教授负责术前检查眼压、人工晶体测量、手术中配合和参加义诊咨询;张海容护理师负责手术器械药品等准备和手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卢赟凯则负责手术显微镜的安装拆卸和活动花絮的拍摄、医疗物品的运输和组织方的协调工作。在手术物品和器械、药品的准备方面,我们带上了美国眼力健的超声乳化机和德国蔡司手术显微镜和爱尔康的人工晶体,另外,所有跟手术有关的器械和药品除了酒精外我们都自行准备,总价值超过100万元。这些物品都通过空运到达西藏。
“在经过5000米以上的米拉山口的时候,我头昏脑胀,剧烈疼痛,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开始脑水肿了?庆幸的是我终于挺过来了。”——刘奕志
16日上午5点钟,我们就将准备好的物品装上救护车前往白云机场,看着满满一车的行李物品,我们既感到踌躇满志又有点惴惴不安,就这样,我们怀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登上了飞往拉萨的飞机。途中我们在迪庆的香格里拉机场停留转机,已经隐约感觉到——高原反应来了!中午时分,我们在西藏的贡嘎机场下机,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感到胸闷、气促、心跳加速等反应,部分人还有头晕头痛的症状,高原反应!它真的来了!
简单吃过午饭后,我们立即驱车前往目的地——林芝地区的八一镇。在漫长的8小时路程上,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翻越5020米的米拉山口了,在接近山口的时候,车上不少人已经感到剧烈的头痛和恶心,随着汽车向山口一步一步的爬近,我们的胸口就好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呼吸也变得沉重起来,几个挺不住的女队员轮流在车头的氧气筒旁大口大口地吸氧,有几个人剧烈地呕吐了起来……翻过了米拉山口,随着海拔的降低和树木的增多,大家的反应已经没那么重了,我们进入了西藏的江南——林芝,这里高山环绕,绿树如茵,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真不敢相信这里就是西藏!在尼洋河欢快的节奏中,我们终于在晚上10:30左右到达了林芝的八一镇。
“在原始森林中穿行,在悬崖峡谷边疾驰,在窗外雪山脚下做手术,这都是我前所未有的经历,这完全改变了我对西藏的印象,想不到这里也有森林、河流、雪山、湖泊和草原。”——刘奕志
17日上午,我们登上丰田4500越野车,驱车前往波密县,一路上我们在原始森林中穿行,翻过了海拔4620米的色季拉山口后我们进入了通麦县和排龙天险,一路上的滑坡带标志令人触目惊心,我们的司机也开始小心起来,不时地抬头张望路边的山坡,看看有没有飞石,途中我们经过了一条铁索桥,由于该桥载重有限,两边的车辆都自觉地排队独自通过。快到波密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路没有了!在我们跟前的路成了一条小河,司机方向盘一转就开到河床中间去了!我们在河床上开了约50米才上了岸,司机介绍,这里每逢夏季公路就被冰川的融雪冲毁,这里就成了一条小河……
经过6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波密县人民医院。这里已经挤满了闻讯赶来就诊的藏民,有的是从临近县赶来的,其中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藏民是从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县来的,她的儿子和儿媳轮流背了三天三夜才赶到。我们看见苦等一天的藏民,立即决定:马上给藏民排查眼病。大家立即分头行动,刘奕志教授在医生办公室给藏民一个一个检查眼睛,能施行手术的就到隔壁检查室由林明楷副教授进行术前检查:测量眼压、测量人工晶体度数;张海容护理师则给病人冲洗泪道等术前准备;卢赟凯到手术室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将手术显微镜和超声乳化机安装好……大家从下午两点一直忙到晚上七点,终于完成了60多名藏民的眼病排查工作,其中有17名白内障患者可以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刘奕志教授擦擦额上的汗水,眉头微蹙,说我们千里迢迢来到波密,带来了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应该为尽量多的病人服务,于是,我们立即与组织方联系,要求从临近县组织病人前来就诊,18号到达。
18日一早,吃过早餐后,护理师张海容提前赶到手术室将手术器械和仪器、药品准备就绪。正当刘奕志教授和林明楷副教授准备开始手术的时候,传来了一个坏消息——因为发电厂的电缆出现故障,医院停电了!在场的波密县詹欣程副县长立即指挥抢修,而电厂传来的消息说,抢修至少要4小时。在抢修的空隙中,刘奕志教授又为早上新来的病人排查了眼病,并决定当天下午为所有符合条件的病人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下午一点钟左右,医院电力供应恢复了,我们一下子来精神了,驱车直奔手术室,手术室外等候已久的藏民也露出了兴奋的神情,浓浓的酥油味和喃喃的经文弥漫在狭小的空间里面,很有西藏的感觉。手术室外,刘奕志教授和林明楷副教授在为病人逐一复查,手术室里,卢赟凯和张海容为仪器设备做最后的调试和检查——终于,第一位藏民患者走进了手术室。刘奕志教授在陌生的环境中施行手术显得格外谨慎,林明楷副教授和张海容护理师在旁默契地配合着,虽然当时的气温只有十来度,大家的额头上却都渗出了豆大的汗珠。经过半小时紧张的手术,刘奕志教授用半生不熟的藏语询问患者,患者用藏语说:看到了!大家都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接着,大家慢慢对环境适应了,手术的速度也加快起来,病人一个一个进来,出去的时候都是欢天喜地,举起大拇指称赞我们。我们也从藏民那里学会了“米怎(闭上眼睛)”,“闷固(别动)”这样的藏语,一直工作到晚上九点,当最后一抹斜阳投射在手术室窗外的雪山峰上的时候,我们把最后一位白内障患者送出了手术室,大家舒展一下腰身,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开始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藏民复明后会如此的感动,这种感动在大城市里面是体会不到的,后来我终于明白——他们失明太久了!”——刘奕志
19日上午,当刘奕志教授亲手为一位位的白内障患者摘开眼包,一位位的患者重见光明后老泪纵横,有一位老藏民把十指颤颤巍巍地放在眼前,端详了许久,仿佛不知道这是在现实还是在梦中;另一位老藏民激动地对刘教授说:“我求神拜佛十几年,眼前依然一片黑,今天终于盼来了复明的日子,经您手术后,我又看到了世界,您真是我们的活佛啊!”还有患者掏出洁白的哈达挂在我们的脖子上。为术后的患者检查完后,我们继续奋战到中午13点,终于完成了所有的波密县患者的白内障复明手术。正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一个双目失明的5岁孩子进入了刘奕志教授的视线。原来,孩子患先天性白内障,手术需要进行全身麻醉,但波密县医院的技术条件无法进行,只有送到林芝地区人民医院。但让孩子的父亲犯难的是,他们一辈子都没有走出波密县,身上仅有的30块钱也不足付路费。波密县委书记许典辉当场和两位副县长商量,由他们负责接送孩子。波密县的医疗工作结束后,当地的向秋才旺院长邀请我们下午到附近有“中国的瑞士风光”之称的然乌湖游玩,刘奕志教授婉言谢绝了,因为我们接到通知:要立即赶回林芝,那里还有白内障患者在等着我们!午饭后回到林芝的八一县已经晚上九点半了。
20日一早,我们兵分两路,刘奕志教授到林芝地区医院为患者排查眼病,还要到附近的林芝县为一位90多岁的藏族老艺人检查,林明楷副教授则参加林芝地区八一镇的大型义诊咨询活动,卢赟凯和张海容负责手术仪器和手术器械的准备。中午11点,大家在林芝地区医院集中,又完成了4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其中包括从波密出来的小男孩扎西索男。 21日,大家结束了所有的医疗工作驱车返回拉萨,并在余下的两天游览了拉萨市区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那曲地区的圣湖那木措,24日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西藏返回广州。
(眼科中心团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