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广东经济发展研讨会在我校马哲所举行
6月30日,“和谐社会与广东经济发展”研讨会第三次论坛“思想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广东”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会议室举行。这次论坛由广东省哲学学会主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承办,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同志参加了本次研讨。
本次论坛由广东省哲学学会会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叶汝贤教授主持,我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徐俊忠教授,我校马哲所特聘教授郁建兴教授,广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恒瑞等代表发表了重要讲话。叶教授从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开始,认为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开始,到江泽民同志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胡锦涛同志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一切都反映了我们党的领导思想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和谐社会是一种以人的关系的和谐,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它不仅要求物质上的丰富,而且要求灵魂上的和谐。徐教授认为要建设和谐社会须走出市场崇拜的误区。在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浓的民本意识,要求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积极的方面。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市场崇拜。这种市场崇拜有如下表现:认为市场是解决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这种理论主要借助于自由主义的理论论证;不恰当不合理地把市场机制向超出经济的领域扩散,比如教育市场化、医疗卫生保障与购买力相联系等等。当前社会出现的很多不和谐现象是由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市场崇拜导致的。市场是一种物的而非人的存在,它本身与以人为本的方针是矛盾的,我们应该克服这种市场崇拜。当然,市场经济对推动中国现代化和中国社会道德的改造有其积极的意义,我们克服市场崇拜并不反对市场经济。但是,中国不应该毫不批判地接受自由主义的东西,而应该吸收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从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西方非市场的东西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当然中国并不一定要去效仿它,但是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重视人本身,摒弃市场崇拜。
广东省社科院李恒瑞教授发表了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广东经济发展、建设和谐大省提供支撑”为主题的讲话,认为和谐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深入发展先进文化,能为构建和谐广东提供重要的文化基础和精神保障,也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价值取向,它也是社会走向文明的重要特征。在信息社会条件下,文化与经济融合一体化,经济借助文化提高自身的品味,文化借助经济提升自身的价值。广东实现跨越式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我们应该充分发展文化产业、挖掘文化生产力的内涵,以文化促经济,以经济促文化。广东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需要以历史的视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战略的眼光处理好索取与回报的关系,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省。
郁建兴教授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是新一届领导集体新的理论成果。对科学的和谐发展观中的“科学”一词我们需要进行再思考,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科学”也已经成为了一种迷信。以人为本是当前几乎所有的文明国家都在提倡的问题,这一理论反映出对意识形态新的强烈的政治性的消解。和谐发展观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意义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不能宽泛地理解为包括政治经济等一切领域的追求。黑格尔就曾说,一个理念发展到它的顶峰的时候就必然走向衰落。社会发展不仅仅是教科文,而且指社会的和谐、安全、保障,而且还指各种管理体制与机制。我们要就不能采取只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社会发展的政策。同时和谐发展观也反映出我们本身的一种忧患意识。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和谐的根源,注意处理好和谐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反对市场崇拜,又要反对国家主义。
广东珠江电影制片厂的陈芳芳同志以珠影为实例分析了我们如何在发展中解决矛盾达到和谐,同时又在新的矛盾中争取新的和谐的问题,阐述了一种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各位老先生针对各种社会不和谐现象以及和谐辩证法等问题发表了重要看法,各位踊跃发言,气氛活跃,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本次论坛准备出版一本论文集以作纪念。
论坛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