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新添六位长江学者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一次成功的制度创新,已成为知名的人才品牌和国家重点实施的高层次人才计划。该计划由高等学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带领本学科跟踪国际科学前沿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2004年共有5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优秀人才向我校提交了长江学者项目申报材料,经学校遴选后向教育部推荐了7位候选人,其中6位入选。他们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讲座教授吴仲义(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计算数学讲座教授许跃生(来自美国Syracuse University),医学病毒与肿瘤学特聘教授黎孟枫(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眼科学特聘教授杨培增、中国近现代史特聘教授桑兵、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特聘教授章明秋。2005年3月28日,我校黄达人校长率六位新当选长江学者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由教育部举行的2004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受聘仪式和部分长江学者座谈会。
附:中山大学2004年度新当选长江学者个人简介:
吴仲义教授,1976年于台湾东海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在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大学获居群遗传学博士之后先后在美国Wisconsin大学、美国Rochester大学从事遗传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自1998年以来任芝加哥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系主任、分子遗传学教授。长期以来,吴教授十分热心国内进化生物学的发展,为促进中美国际学术交流,培养我国在进化生物学方面的人才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与我校徐安龙和施苏华等教授已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2003年他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2005年3月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吴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学、遗传学、群体遗传学、进化基因组学和物种形成的研究,多年来一直围绕“物种形成”和“自然选择”这两个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研究工作。同时他在自私遗传因子、分子钟、X染色体退化、进化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亦取得了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他的文章大量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Nature Review Genetics》和PNAS等国际顶尖刊物上,并有2300多次的引用率,已成为国际上在此领域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之一。
吴仲义教授在理论和实验上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使他在芝加哥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系从经典到分子研究时代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使他能成功地领导该系成为目前本领域中国际上水平最高的学术重镇。吴仲义教授领导的实验室是第一个在遗传实验的基础上把物种形成研究带入分子层次的研究室,也是第一个引入尖端基因取代技术来解答最经典的生态学问题的实验室。他在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生物进化过程的新领域中完成了系列开创性的、为同行引为经典的卓越工作。在其“由基因观点看物种形成”的综述中,探讨了理论观念上的革新,他强调分子层次的分析将继续在物种形成研究中引出新问题及新理念,该观点在同一期刊上引发了10篇评述。这些观念上的进步已经为运用基因组学来检测和发展物种形成理论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分子进化研究方面,他最先阐述了性选择的普遍性,进而归纳了该趋势并以充分的数据分析来证明自然选择的广泛性。他以果蝇等模式生物为材料,引入基因现代技术,用实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适应性演化、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及这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证明了基因突变的普遍性、不均衡性和自然选择的重要性,大大丰富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吴仲义教授被认为“毫无疑问是目前在国外从事生物系统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华人中的前沿学者,是目前国际进化生物学领域的中生代代表人物,是当前分子进化领域的著名学者和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去年,他在异常激烈的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遴选中,力拔头筹,以全票通过当选。
许跃生教授,1978年入读中山大学,于1982、1985年先后获得计算数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在美国Old Dominion 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先后在美国Old Dominion 大学、North Dakota 州立大学、West Virginia大学任教,其间受聘为美国航天总局Lewis研究中心暑期访问教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访问教授、美国West Virginia 大学讲座教授,现任Syracuse大学终身职正教授。他目前还担任国际SCI重要期刊“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的Managing Editor,国际积分方程学科权威期刊“Journal of Integral Equations&Applications”的Associate Editor。多年来他一直是我校科学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系客座教授和兼职博导,1999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百人计划”研究员,2005年3月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许跃生教授是非常优秀的逼近论和计算数学专家,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小波分析、数值逼近、信号处理、积分方程数值解、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和快速科学计算。他在Lp空间中带几何约束、插值约束的最佳逼近及其应用,有界区域上小波构造和加细集的构造,积分方程的小波型快速算法,小波的非线性自适应逼近及其在微分方程数值解的应用,非线性非稳定信号处理的基于B-样条经验模型分解等方面得到了系统的、原创性的结果。这些成果均发表在公认的高水平计算数学学术刊物上,受到国际上有关科学家的重视和高度评价。
在积分方程数值解方面,他构造了在科学计算和信息科学中有重要应用的不变集上的高维小波,提出了求解奇异积分方程的小波快速配置法,对配置法提出有效的矩阵压缩策略以实现快速计算,从而完整解决了这一重要公开问题,被国际上的权威专家Atkinson认为是对该领域的重要贡献。在数值逼近方面,与德国学者通过“树逼近”方法成功解决在小波的非线性逼近研究中的一个瓶颈问题——如何利用函数u的自适应小波表示Pu构造非线性函数f(u)的自适应小波表示Pf(u)的问题。在信号处理方面,他提出了基于B样条的经验模型分解(EMD)法,刻画在该方法有重要应用的Bedrosian公式成立的充要条件。同时他应用多尺度分析的思想,对包括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在内的一大类算子方程建立不需要迭代法的全离散矩阵扩充逐级推进快速算法。
许跃生教授被认为是“当今计算数学应用研究领域中从事小波分析研究的国际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位杰出的很有潜力的青年数学家”。许跃生教授与国内外多学科领域的专家有密切的科研协作关系,凭借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从跨学科的应用领域中提炼数学问题,应用自己的分析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应用于实际问题。他所提出的某些方法,曾被应用于航天工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许跃生教授的研究工作(如“高维小波分析”、“边界积分方程的自适应小波方法”、“学习理论中的逼近与计算”、“飞行系统的Volterra系统研究和HHT研究”等)多次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航天总局基金、美国卫生部、能源部基金以及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和奖励,并获得过多次美国航天总局某研究中心的研究贡献奖,美国大学的最佳研究奖和杰出教授荣誉称号。
黎孟枫教授,1986年在原中山医科大学完成本科学业,1991获得原中山医科大学与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医学博士学位,在该实验室工作两年后,于1993年前往美国匹茨堡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继续留在该所从事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病毒学、肿瘤学和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在美期间,还在匹茨堡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招生委员会、教授招务委员会等学术性组织中任职。作为客座教授,黎教授一直保持着与母校中山大学的联系,2005年3月受聘为第六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正式全职回校工作。
黎孟枫教授主要从事人类病原学与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他在美国匹茨堡大学医学院建立并独立领导肿瘤和病毒细胞生物学研究课题组,近五年先后获得10余项美国NIH、美国癌症协会和Pfizer基金会的研究项目等美国政府和私人基金的资助。2003年应外国专家局邀请和立项资助,黎教授作为境外专家在广州呼吸病研究所参加SARS研究工作。他发表学术论文40篇,主编和参加编写专著12本。
黎孟枫教授近年来致力于以致癌病毒为主体的分子病毒学研究,以及以肿瘤血管生成为主体的肿瘤细胞生物学研究,在肿瘤逆转录病毒、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肿瘤药物等领域做出了较多前沿性和原创性的工作。在分子病毒学领域,新发现并克隆了黑色素瘤相关逆转录病毒,阐明了该病毒的分子进化来源和形成机制;首次发现特定宿主基因的表达可导致病毒从宿主清除,并由此引起癌细胞恶性表型的退行性改变。在肿瘤血管形成研究领域,发现和初步解析了调控内皮细胞凋亡的HMG-CoA还原酶新双向信号传导通路,确定其作为抗肿瘤药靶的意义及药效增强策略;同时研究了多种血管抑制因子的抗肿瘤功能和特性,并发明了高效制备内皮抑素的新方法。这些成果先后在Cancer Research,Journal of Virology,Journal of Immun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并被SCI,EI,SSCI和CSSCI收录。
黎教授的工作一直处于该研究领域的前沿,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充分认可。他被Cancer Research,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Gene Therapy,Journal of Virology,Journal of Interferon and Cytokine Research,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中国科学》B辑,《病毒学报》(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刊)和《中国临床与试验病毒学》等重要学术刊物聘请为期刊审稿人,并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颁奖典礼上作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如美国眼耳学会Muse奖2004年颁奖仪式暨血管形成学术研讨会,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的报告会和在San Diego,Salt Lake City,Pittsburgh等地举行的专业报告会)。在教育部第六批长江学者受聘仪式座谈会上,他应邀作为长江学者代表发言。
杨培增教授,早年就读于河南医学院和河南医科大学,1990年在原中山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在中山眼科中心从事眼科学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多次受国家教委公费公派到荷兰国家眼科研究所作访问学者以及进行合作研究,2002年在教育部资助下在美国Casey眼科研究所作客座教授进行合作研究。杨培增教授现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中山眼科中心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成员(我国唯一的入选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免疫学组组长,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担任《中华眼科杂志》、《美中国际眼科杂志》等8份杂志编委,《眼科学报》副主编。2005年3月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杨培增教授一直致力于葡萄膜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该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率先在我国建立了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模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可作为人类葡萄膜炎动物模型的观点,该观点后被美国、日本和法国学者的实验所支持;阐明了人类葡萄膜炎与动物葡萄膜炎在临床病程方面差异的原因和机制;发现GATA-3在前房相关免疫偏离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从T-bet水平揭示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和Behcet病是一种由Thl细胞介导的疾病;制定出符合我国葡萄膜炎患者的一系列诊断标准和分期标准和以免疫抑制剂为主、中药为辅的系列化治疗方案,挽救了数以千计的国内患者和部分来自美、英、法、日、土耳其、以色列等国家的患者的视力,这些标准和治疗方案已写入《眼科学》五年制教材和有关的参考书中,为推动我国的葡萄膜炎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杨培增教授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17篇发表于SCI杂志上,4篇发表于国际眼科界排名首位的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杂志上,出版专著2部(其中主编的《葡萄膜炎》一书有60余万字,其独自完成的《临床葡萄膜炎》有140余万字),参编教材和其他专著9部。这些论文和著作已使他和他的研究小组跻身于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的先进行列,他所领导的葡萄膜炎专科和眼免疫室已成为我国葡萄膜炎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杨培增教授还通过国内外学术会议、国际合作与交流、各种培训班和专题讲座,为扩大我国葡萄膜炎领域研究的国际影响以及提高我国葡萄膜炎诊治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杨培增教授在科研工作中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组建了一支梯队构成合理、专业面广、研究基础雄厚的科研队伍,该团队曾获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先进团队奖。他先后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特等奖、第五届丁颖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作为学术带头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的资助。
桑兵教授,198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1983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7年进入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工作,现任该所副所长和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1999年桑兵教授作为我校第一位广东省特聘教授上岗,在2004年完成聘期后,成为我校第一位文科长江学者,也是全国第一位史学长江学者。
桑兵教授长期从事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近代中日关系以及清代以来的史学与学术研究。他在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特别是近现代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他着重于近代中国知识转型、近代学术与学人以及庚子勤王运动的研究,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11工程第1、第2期建设项目和985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如“晚清至民国社会与文化”、“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庚子勤王运动与近代政治变革的转换”、“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清史·典志·教育志》”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出版了《国学与汉学》、《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等四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了多篇既有创新性、开拓性,又有实证性、科学性的高质量学术论文。
桑兵教授潜心治学、不慕虚荣,他以治学安身立命,孜孜不倦,心无旁骛,惜时如金。他功底扎实,视野广阔,思想活跃,富于创新,善于从细微处探求深意,力图融会中西、贯通古今,每多原创性的新知宏识。他既注重时代性,尽力站在学术前沿,又重视对中国优秀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治学路径与风格,得到中外学术界的好评与尊重。桑兵教授主持10年之久的“晚清民国时期社会与文化”研讨班,对年轻教师治学方法的培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颇有帮助,对扩大交流和影响,大幅度拓展研究领域也大有裨益。在他主持的大型研究计划“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中,从晚清学堂、学生入手,延展进入近代学术发展与中外学术界之交往联系,然后再组织精干团队,集体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以及近代中国学术的派分与流变,有力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发展和近现代史人才创新团队的建设。
桑兵教授对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东亚近代史领域的研究有明显的贡献,被认为是1990年前后中国大陆历史研究新潮流的重要推进者之一,引起了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在历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均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章明秋教授,1978年进入中山大学学习,先后获得金属物理专业学士学位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其间,曾访学于香港城市理工学院,曾任德国凯撒斯劳腾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受聘于国际学术期刊Composites Science & Technology、Polymers & Polymer Composites及国内学术期刊《高分子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杂志编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等职。2005年3月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章明秋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领域开展了系统和创造性的研究,近五年他主持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17篇,被SCI收录的论文87篇,SCI他引144篇次。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4项已获授权)。
近年来,他和同事们在高分子复合材料界面层结构与特征、纳米粒子改性高分子材料,导电性高分子复合材料、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兼具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分子水平探讨了碳纤维/热塑性高分子复合材料界面层结构与性质的大分子本质和各向异性特征,进一步将界面层形成的微观机制及其与复合材料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统一到高分子微观运动的理论框架中;利用应力双逾渗理论作为材料设计的理论指导,以同时分隔纳米粒子团聚体和强化界面相互作用为目的,在高分子材料中引入经适当表面处理的纳米粒子,获得显著的增强增韧和减摩抗摩效果;系统地研究了导电性高分子复合材料,着重在正电阻温度系数效应和气敏导电性能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复合材料逾渗阀值可低达0.2vol%,为目前文献报道中最低值;提出“全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设想,利用我国南方种植的剑麻为原料,制备出可用常规热塑性树脂加工成型的、并可完全生物降解的增强增韧型塑化植物纤维复合材料。
章明秋教授以国家和地方的战略需求为重大应用背景,瞄准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注重提升和凝练现有研究方向,在与国际、港、澳、台和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方面取得了切实成效,在国内外学术界建立了良好的声誉,跻身国际复合材料研究领域同一年龄组研究者前列。1993年获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人才”专项基金资助,1999年获第二届广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入选1999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入选2003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