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工会风采 > 中大教工 > 2005年第2期 > 卷首特稿

工会工作的创新之道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 张宏遵
 
        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为任何好恶所左右,也不用哪位巨匠来擘划。与中国社会同质同构的中国工会,同样处在重要的转折变型期。它所面临的时代环境、历史条件、社会背景及矛盾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化,都是前所未有的。
从社会形态层面看,我们正在从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转变,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变。
         从经济层面看,我们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一种公有经济的单一体制向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多元体制转变,从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向按贡献、按绩效,同时也让生产要素参与的分配方式转变。
        从政治层面看,中国共产党正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中国政府正从指挥型向服务型转变,整个社会正在从一种国家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
从文化层面上看,实现文化方面的创造性转换,塑造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民主的文化,已成为共产党人自觉的文化追求。与旧体制紧密相联,具有封闭、单向度、片面意识形态特点的文化体系正被逐步解构,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承袭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现代文明和普适价值的新型文化正在建构过程之中。
        社会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重大变化,同时也导致工人阶级队伍结构和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化,使得作为协调社会经济矛盾,特别是协调劳动关系矛盾具有特殊作用的工会组织,其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重点乃至活动方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怎样科学确立工会的社会定位?怎样认识社会转型期工会的基本职能?怎样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怎样分析判断未来工会的发展趋势?城市农民工是不是工人阶级?谁来维护、怎样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怎样认识世界工会运动的一般规律?怎样认识工会运动的“中国特色”?怎样认识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教育工会会员的利益诉求和维权规律?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和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和仲裁机制?怎样建立协调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怎样克服工会的机关化、行政化倾向?凡此等等,我们都无法回避。
        应该承认,相对于客观实际,我们的思想显得禁锢和陈旧,我们的认识显得迟钝和滞后,我们的精神状态显得无奈和麻木,我们的行为也显得迟缓和拘束。当代中国工运理论和实践中有许多紧迫课题已经影响了我们改革的脚步,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和谐运转,然而似乎迄今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没有像样的、认真而不敷衍的调研研究和理性思考,有些基本问题至今停留于似是而非的传统概念和模糊评议,距科学规律相去甚远。如此状况,使工会工作及工会工作者不得不经常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尴尬局面和两难困境。
时代在急切地呼唤,实践在急切地呼唤,职工群众在急切地呼唤;中国工会必须改革,必须前进,必须创新。
        前进,改革,创新,出路在哪里?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这就是顺应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根本原则,全面推进工会理论的创新,并以理论创新推进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工作思路和活动方式创新,使工会运动真正回归本质,回归常识,回归规律。实现这个目标,工会工作者必须在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上有一个提升,必须在对中国工会的现状、中国工会的实际调查研究上有一个提升,必须在对工会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思考上有一个提升。借用一个哲人的话,就是要背靠马列,面向实际,即着眼于中国工会的客观实际,着眼于工会运动面临的诸多现实矛盾,用本土化、当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新的思考,展开新的分析,做出新的综合,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各种问题,也就是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寻求当代中国工会运动事业的发展和突破。这就是工会工作的创新之道,发展之道。
        可喜的是,近年来,全国一些高校的工会工作者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全国部分高校工会宣传思想工作研讨会更是带了一个好头。现在这个研讨会已连续进行了九届,参加的单位不断增多,研讨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这个研讨会为全国高校工会工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研讨与交流的平台。今年5月,第九次研讨会即将在长沙举行,组织者打算将会上的论文结集出版,并嘱我作序。我说了几句个人不成熟的想法,一方面表示我对研讨会所做的努力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借以倡导在全国教育工会进一步大兴理论学习、理论研讨之风,大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之风。我衷心期待高校工会宣传思想工作研讨会坚持不懈,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全国教育工会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领跑者。
 
(本文系作者为《全国部分高校第九次宣传思想工作研讨会论文集》所作的序文)
()
投稿信箱:zhongdagonghui@126.com 电话: (020)84111291、84112075 传真:(020)84113328、84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