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风华今正茂
前 言
值此“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校工会以弘扬“爱校、爱岗、敬业”为主旋律推出本期专栏,展示我校11位女教师、女医师的动人风采。她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开拓进取,近年来先后荣获“杰出青年基金”、“霍英东教学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东省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为全校女教职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程美宝,1968年出生于香港,历史系教授,199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1996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担任中山大学副教授,2002年被评定为教授,2003年确定为博士生导师。
程美宝教授放弃了在香港、台湾、美国和欧洲的多个收入丰厚的职位机会,克服家庭经济困难,毅然到中山大学担任教师。她到本校任教以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克服物质生活的种种困难,努力适应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心理负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获国家级奖励两项,省部级奖励三项。她在2000年度获南粤优秀教师(教坛新秀)奖,2001年分别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及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国家级奖励),并入选教育部2004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程教授承担了多门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单独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名,教学成绩显著。在科研上,目前主持并已经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在《历史研究》等多份历史学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1998年应邀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获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奖励金,到英国牛津大学从事研究;2003年获选为美国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并多次应邀在国外多间大学讲学。
庄诗美,1965年出生于福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1992年获得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4年在荷兰莱登大学医学生化系分子癌变实验室工作。1995年后受聘于瑞典林雪平大学,任助理教授,并于1999年在此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博士学位。
庄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肿瘤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系统研究了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调控通路失控在化学物致癌中的作用。首次证实apoptin通过不以依赖p53途径诱导多种人癌细胞株的凋亡,而不引起正常细胞死亡,表明apoptin具有被发展为抗癌药物的潜力,尤其是对那些伴随p53功能失活的肿瘤仍有效。系统地研究了淋巴瘤发生过程中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基因突变,发现在鼠和人的淋巴细胞中,对细胞周期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Ras/Raf, pRb通道被破坏,同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编码p19ARF蛋白的基因缺失,提出p19ARF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抑癌因子。在《癌症研究》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陈月琴,1964年出生于海南三亚。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从事生物资源与环境的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着重于特殊生态系统微型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资源研究。
1984~1987年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的发育解剖学研究。毕业后继续从事植物的系统与分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攻读博士学位后,研究方向为生物分子系统与进化研究,着重于海洋微型浮游植物的进化生物学和特殊生态系统微型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1998~2004年先后到法国国家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与美国马里兰陆军研究所进行科研合作。
现为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梯队青年骨干研究成员之一,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支持对象。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Gene” 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收录的22篇。近5年共主持基金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部门开放实验室基金等6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1项。
杨冬梓,1957年生。妇产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附属二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及绝经学组组长。
1982年中山医学会医疗系毕业,1990年获博士学位,1996年曾在香港玛丽医院妇产科生殖内分泌中心进修,2000~2001年在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修。主要研究方向:女性生殖内分泌学、小儿与青春期妇科学、女性性发育异常、不孕不育等。曾获广东省科委重点攻关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启动基金、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等共16项;已发表论文50多篇,主编及参编专著12部;曾获1996年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10名。
程桦,1943年出生。附属二院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66年中山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82年取得医学硕士学位,1988年赴丹麦进修一年。曾任医院副院长、内科副主任、内分泌专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及多种医学杂志编委及通讯编委。
她的研究方向是:糖尿病及肥胖症的病因、发病机理、治疗和预防。
程教授先后发表论著、综述、专著、讲座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文章200余篇,其中论著90余篇,主编专著1部。研究课题《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易感性与HLA-DQ、DR位点关系的研究》获2000年广东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课题《瘦素基因、瘦素和瘦素受体的系列研究》获200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培养毕业硕士9人,已培养毕业博士1人、在读博士生8人。
古洁若,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学系,1988年获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自1982年以来,留校在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工作;1997年晋升主任医师,并担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和内科主任。1999年1月至2002年1月在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风湿病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和学习。现为我校广东省重点学科风湿科学科带头人、任中山大学附属三院风湿病免疫研究中心主任和风湿科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验证基地(中山大学免疫专业)主任。1995年至今任硕士生导师,200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现为强直性脊柱炎国际(ASAS)专家组成员,美国风湿病学会会员,亚太平洋地区抗风湿联盟脊柱关节病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医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古教授主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包括常见风湿病强直性脊柱炎(AS)、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和多种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近年来在AS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先后获得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新药国家863课题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科研项目,获部委级等科技进步奖6项和卫生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被邀在多次风湿专业的国际会议作口头报告。
马志玲,1963年生。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分析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色谱分析、分离技术及痕量物质的测定,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余篇。自1999年12月调入中山大学化学学院以来,她长期在珠海校区从事本科生基础课的教学和广州校区分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部分教学工作。在生科院本科生研究课题《大一专业基础课程的调查》中被认为是“在有限的学时内,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分析化学课”的基础课教学教师。2003年获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书育人积极分子称号。
在考试方式上,马老师建立了完善的“分析化学”试题库,连续四学年采用网上考试,取得良好的效果,“分析化学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构建”获中山大学2002年现代教育技术论文二等奖。
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马老师几年来在珠海校区先后指导了化学学院、中山医、生科院及环科院的大一和大二的部分学生“开放及创新实验”;组织了三届“开放及创新实验答辩会”,受到珠海校区、学院领导及学生的热情支持,成为珠海校区实验教学的良好范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迈出了第一步。
在教学手段上,马老师勇于创新,先后主持开发了“分析化学虚拟实验室”中三个实验。《分析化学化学实验——薄层色谱法分离分析咖啡因》软件获2002年中山大学网络课件一等奖,《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软件——络合滴定法测定水的总硬度》软件获2004年中山大学教学软件评比三等奖。
在教改及教材建设方面,马老师主持和参加了六项教学改革项目,参编两本实验教材,发表教学论文8篇。2004年“融培养兴趣、激发创新精神为一体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成果获广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黄丹平,1964年生。1988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为眼科学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中山眼科中心整形科副主任。
黄丹平医师长期从事眼科学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主要致力于眼科整形专业的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在医疗工作中,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她专业基础扎实,能及时把握国内外整形专业临床和科研的最新动态,手术娴熟,擅长各种眼部整形美容手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科研工作中,她热爱科学,科研思维活跃,科研作风严谨,科研技能扎实,在国内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十几篇。近5年来,以第一负责人身份承担广东省科技厅重点攻关、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卫生厅课题一项,并成功地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其中系列研究“国产珊瑚羟基磷灰石眶内植入物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获得了200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获奖人)。该系列研究研制了国产珊瑚羟基磷灰石(HA)眶内植入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设计专利;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探索预防眶内植入物暴露的方法,为HA眶内植入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系列的研究结果已在国内眼科杂志发表论文十几篇,并被国内多家医院采用及被列入国内相关专著。
潘燕桃,1967年生。信息管理系副教授,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导师,兼任中山大学图书馆与资讯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广东图书馆学会理事、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多年来,潘老师先后主讲了“文献编目”、“信息组织”、“文献分类与主题标引”、“社会科学信息检索”、“信息资源共享”等本科专业基础课,讲授“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图书馆学专题研究”等硕士课程,教学认真负责,锐意进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作为信息管理系的青年骨干教师之一,潘老师主持了教育部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的科研课题“世界图书馆学教育进展研究”,该研究项目的成果《世界图书馆学教育进展》(80万字)已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于2004年4月出版,其相关研究成果“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于2004年荣获中山大学第五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主编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信息资源共享》(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47万字);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信息资源共享》网络课程的研发工作,在国内图书馆学教育界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此外,潘老师还参与了《广东图书馆学会40年》(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80万字)等多种著作的编写工作,在国内图书馆学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主持和参加了近10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国内图书馆学界的关注。
王红一,1967年生。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美国伊立诺伊大学费曼基金(Freemen Foundation)访问学者(2003-2004)。1995年进入中山大学任教至今。
王老师讲授过的本科课程包括:企业(公司)法、合同法、法学英语、金融法;研究生课程包括:公司法研究、民事法专题、商法(岭南学院MBA)。2004年6月在美国伊立诺伊大学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中国文化”培训班讲授“中国法律制度”专题。任教以来,发表学术专著一部,主编或参加编写教材两本,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了一些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参加或主持了司法部、广东省或广州市桐山基金,以及中大211重点学科建设等科研项目多项。
2004年3月,王老师获得霍英东高等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2004年12月,她又获得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经济法学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
吴金英,1963年生。博士。现为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吴老师1982年9月至1989年6月在中山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攻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并获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同年留校工作,在生物系鱼类室(现为生科院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任助教、讲师、副教授,从事鱼病学及鱼类生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工作期间曾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攻关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正主持科技部“863计划”面上项目一项,迄今发表科学论文近20篇。
参加工作16年来,吴老师在工作上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努力奉献。过去几年里,参加吕军仪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进行杂色鲍和海马的全人工育苗繁殖技术、工厂化养殖技术、病害的生态防治方法研究,经过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多年努力探索,在杂色鲍和海马方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杂色鲍和海马养殖能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课题组的“大海马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于2003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吴老师排名第四;“杂色鲍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于2004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吴老师排名第二。
(校工会女工部汇稿)
()